文/谷岛
“人有时会说美只是一种肤浅的东西。或许如此,但至少不会像思想一样肤浅。对我而言,美是奇迹中的奇迹。只有浅薄之人才不以貌取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借亨利勋爵的口这么说道。这句话在当下看起来非常“三观不正”,但谁也不能否认,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
所以,一些并没有先天出众外貌的女孩开始追求“后天美”,并寄希望于医美机构能“巧夺天工”。
然而,这些医美机构良莠不齐,不仅打碎了这些女孩想要变美的梦,而且给她们带来发现整容失败后,晴天霹雳一样的打击:
比如今年5月,家住濮阳的刘女士在铜锣湾某美容医疗整形做了隆鼻手术,术后鼻子一直红肿,反复加重,整个面部都水肿变形。医院就诊后,医生要求立即取出假体,因为如果不取出就会容易破解,毁容。
再比如今年4月16日,潇湘晨报报道,来自岳阳的23岁女子小贺,在写完一封遗书后,被发现死在了长沙市的一家宾馆。而据小贺哥哥的说法,小贺之前在一家医美机构做整容,但“鼻子做歪了”。院方答应继续给小贺做面部修复,但修复后,小贺却觉得脸部发烧肿痛,最后跳楼自杀。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医疗美容行业事故高发于黑医美机构,平均每年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10万人,且多数消费者投诉、报案无门,维权难。
与此同时,医美平台也处于风口浪尖之地:医院跑得了和尚,医美平台跑不了庙,愤怒的公众把气都撒在了医美平台身上,每次出现黑医美事件,医美平台都要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
然而,直接将锅丢给医美平台似乎也有失公允。
事实上,医美行业本身就鱼龙混杂、乱象丛生,而医美平台让这些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的同时,也不断更新升级自身的审核技术,最大程度把黑医美拦截在门外。
01
医美行业的乱象
医美行业有多乱?
据《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据估算,国内有超过8万家生活美业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中,有15%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而国内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12%。国内非法从业者数量至少在10万人以上。
在国内年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亿元的同时,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仅为1.3万家。
医美行业的乱,首先就体现在这些非法机构和非法从业人员身上。其次,就算人员和机构都合法,消费者也难逃假针剂和假设备:假货/水货针剂大行其道,非法注射屡禁不止
尽管国家严查医美行业的针剂造假和走私问题,但针剂产品的隐秘性强、易携带、流动性高,往往只能在事发后被举报,执法部门难以实施全面打击,使得非法注射屡禁不止。
根据艾瑞专家调研显示,市面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只有33.3%,也就是1支正品针剂背后伴随着至少2支非法针剂的流通。这些针剂很多都有违禁成分,注射部分可能发生病变甚至导致死亡。
美容设备也是如此。非法医美场所90%以上医疗美容设备都是假货:
由于医美光电设备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国家对设备流通严格管控,所以在非法医美场所,最多可能存在10%的正品和水货通过多手租赁或走私流入市场,与正规医美机构情况截然相反。
此外,黑医美虽然不舍得在设备上花钱,却很舍得在宣传上下功夫,能骗一个是一个。黑医美都广告攻占了地铁、小区门口、微商渠道、社交平台、搜索引擎,通过夸张的虚假对比图、包装出来的资历、“打折、有内部资源等”吸引消费者。
由于入行门槛低,这些黑医美的资质参差不齐,但往往能获得暴利。
据《新京报》今年6月份报道,某地一家黑医美店主设3-5天微整速成班课程。店主和学员称,没有从医资质不要紧,学员只需交元,经培训后便可开一间微整工作室,按进价10倍给顾客打针,可以年入百万。
正如《资本论》中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
如果资本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此外,目前对黑医美对监管还有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透明性也不高:正如《白皮书》中的建议,加大对黑产的惩治程度、建立项目指导价格范围、医院开放医师资源、完善专科医师资质培训、建立透明可溯源的查询平台亟需提上日程。
02
为什么人们会把气撒在医美平台身上
但在医美行业尚未从野蛮生长进入有序生长的阶段时,背锅的一直是医美平台。
拿新氧来说,在微博上搜“新氧维权”,能搜到很多深受黑医美之害的消费者,无一不把矛头指向中介平台新氧,舆论也一边倒地攻击中介平台。
正如新氧科技董事长兼CEO金星所说:
“这个行业常常是黑医美机构在惹事,但背锅的大部分却是正规的机构。每一次事件出现,整个医美行业都会迎来一波监管的大检查。但是卫健委只对医疗机构有执法权,对那些美容院、工作室等非医疗机构,是没有执法权的。”
但事实上,把锅全部甩在医美平台上,和出现网约车暴力违法事件后,把锅都甩在滴滴上一样,都是不公平的:在没有出现滴滴平台前,每年仍然会出现很多暴力违法事件,然而滴滴平台诞生后,群众都愤怒好像不约而同的找到了发泄口。
然而,不是先有滴滴才有违法分子,而是违法分子用了滴滴。放在黑医美和中介平台的关系上也是如此:不是中介平台催生了黑医美,而是黑医美钻了中介平台的空子,到线上获客。
这些黑医美违法成本极低,一旦出事,大不了关店跑路,甚至等风声过去后“东山再起”:
《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显示,在中国一家黑诊所年平均获利万元,一旦因非法行医被查出,基本只会被罚没医疗器械,平均处罚金在1至2万元,违法成本极低。
然而,黑医美跑得了和尚,中介平台跑不了庙,相对关店跑路的黑医美,医美平台一直处于前台,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另一方面,有一说一,医美平台作为新兴互联网产业,审核机制确实还不完善,给了违法者可乘之机:
如年7月15日,新京报刊发《新氧APP商家涉售违禁药,“变美日记”可造假》的报道,曝光新氧APP平台上,入驻的部分医美机构,存在涉嫌销售违禁的肉毒素等药品行为。
除此之外,作为其重要的医美社区生态一环,客户的“美丽日记”、评价也存在造假刷评现象,有商家对假“美丽日记”明码标价元一套,手术前后对比图数百元一套,形成一条龙服务的网络黑产。
报道刊发当日,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报道内容回应称,报道中提及的涉嫌出售违禁药品的机构,虽未将药品在新氧上架,但新氧平台仍对涉事机构进行了下架,并将配合监管部门的后续处理。
对报道中提到的有公司提供虚假日记代写服务,新氧称其内部调查小组已对相关账号和日记进行了封禁,针对医美日记,新氧即将上线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平台审核能力。
可以说,这些平台的介入从在打破了原有的信息闭塞问题的同时,也让更多乱象浮出水面,集中暴露在大众视野里。正如金星所说:“医美行业混乱,做产业线上化就有机会来看问题到底在哪儿,是不是能改造它。”
那么,医美平台做了什么?
03
医美平台做了什么
拿数千家医美机构入驻,拥有多万篇真人整形日记,具有中国互联网医美第一股之称的新氧来说,上个月,新氧的广告中,一个中年男子愤怒地把一桶桶黑墨水泼向了黑医美。这表示了新氧等正规医美中介对态度:和黑医美不共戴天。
新氧针对黑医美过往钻过的空子,也不停地更新升级自己的防护网,对黑医美严防死守。
首先,在事故发生前,把黑医美采取不正当手段,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为了防止黑医美机构的入驻,新氧在入驻时的认证日趋严密:医院必须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证件显示的应该有“医疗美容科”、“美容外科”等医疗美容科目,医师应该有从业资格,设备和药品应该经过严格检查......
所以,新氧的“正品联盟”,推出了建立机构原厂认证、药品扫码验真、医生授证分级等举措,把黑医美入驻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其次,对于构成新氧社区生态对重要一环,也就是平台内容,新氧为了避免虚假测评,设置了重重大关:一条内容要通过AI自动关键词和图片审核,然后再通过人工审核,做出相应的信用评级,致力于把风险降至最低。
据悉,新氧每天有近1/3的日记无法通过平台审核,在年,新氧就在平台上封禁作弊违禁账号71万,删除作弊违禁主贴15万,删除作弊违禁评论万。
此外,如果个用户被鉴别为高风险账号,就必须进行人脸认证,认证成功才能获得上传资格。
最后,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一个医师,新氧把同一个医师的评论放在一起,消费者点开一个医师,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做过的项目和消费者对他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消费凭证对用户才能评价:这就避免了虚假评价扰乱消费者视线。
而在严防死守下,仍然有不法分子避开审查钻了空子,那么,在出现事故后,新氧会跟进消费者后续的治疗、维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以往维权困难的问题。
比如,新氧推出了保险服务,在售后赔付上,可以线上闪电退款、医美保险、“先行赔付”。
不止如此,今年5月21日,新氧成立了公益基金来救助医美事故受害者:
救助的内容为因医美事故、后天损伤或先天面部畸形等需救助人群的医美修复行动,包括手术或外伤造成的鼻歪斜、眼睑外翻、额颞部严重窄小不平和凹陷等,或是唇裂、耳廓畸形、驼峰鼻等,先期的投入是0万人民币。
而全行业的正规医美平台也应该联合起来。新氧开了一个好头:其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行业自律行动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定期排查非法医美机构信息,供行业使用。
也就是说,新氧要通过大数据,联合其他从业者,在全行业建立“通缉网”,正式对黑医美宣战。
正如新氧前段时间的一个广告片中,只有八个字的广告语:“新氧专业,爸爸放心。”却点出了无数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平台足够专业,用知识和技术的力量,让消费者和他们的亲人真正放心。
而放眼整个行业,只有全体正规医美平台联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程度和服务质量,往高处走,才能不断把黑医美手中的阵地夺回来,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