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这样描述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因为,林妹妹有“痨病”特有的粉红色的脸蛋,也就是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肺结核”面容。
皮肤被覆于整个体表,与体内各部分血脉相连,所以身体的状况会反映在皮肤上。如果你的身体平安健康,皮肤自然就会健康美丽。古语有云“病于内必形于外”,身体状况可以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在多年的皮肤病总论教学中我把皮肤的这种特质称其为“镜子功能”。除了我们熟知的林妹妹,还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口唇发绀、肝肾功能晚期衰竭患者的面色晦暗、皮肤粗糙等,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皮肤真的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疾病与健康。
皮肤苍白、无光泽?你可能贫血了
贫血主要是通过查血常规来确诊,也就是看血红蛋白计数(hemoglobinHGB)来判断:成年男性HG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GB<g/L,孕妇HGB<g/L就是贫血。贫血的一般表现有头晕、疲乏、困倦、软弱无力,还可以有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如何肉眼判断有没有贫血呢?
所谓的贫血貌,主要指肉眼能观察到的那种苍白,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以面部、口唇、耳廓、手掌和甲床等处较为明显,眼结膜及口唇黏膜更显苍白,这是因为这些部位毛细血管丰富、又在浅表处分布。贫血时一般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血液颜色变淡,故容易在这些部位表现出来。
贫血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有效血容量的重新分配,减少相对次要脏器如皮肤与黏膜的供血以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肺、肾的供血。另外,由于单位容积中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也会引起皮肤、黏膜颜色变淡、缺少光泽。前面已经说过,指甲、毛发都是由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角蛋白构成,因此,由于营养成分供应减少,会出现指甲松脆与纹路,头发也变得枯黄、干燥,严重者就像顶了个鸡窝头一样蓬松、易断。
缺铁性贫血还可表现为匙状甲,触之指甲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甲板中央凹陷,四周外翻、跷起,外观像汤匙一样,以致在甲板的中央放一滴水都不会流出。
皮肤、黏膜黄染(黄疸)—可能是肝脏或血液系统疾病
我们常常能看到某些肝胆病患者体质虚弱、皮肤通身呈黄色,这就是黄痘,出现于巩膜等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导致,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发生而首先被察觉,这种症状在临床很容易诊断出来,但黄疸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它还可以见于很多疾病,像我们通常所熟知的肝胆疾病包括酒精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胆结石等,还有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等。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消化和解毒的功能。我们人体每天从事各种活动,也在无时无刻接受各种挑战,所以,血液里一直都会存在一些“毒素”,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如果肝脏年轻且功能正常,那也就没有多大问题,可是等到我们年纪渐长或者因为熬夜、酗酒、服药、感染等逐渐透支,肝脏解毒功能受损就会出现各种疾病,黄疸正是其中的一种。
正是因为肝脏功能下降,其胆红素代谢酶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进行分解代谢,导致游离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升高而出现黄疸。另外,即使肝脏功能正常,非结合胆红素顺利转化成了结合胆红素,但如果下游的运输系统如胆管出现故障,比如胆结石患者,胆管中有结石嵌堵,也会表现为黄疸。还有肝胆系统肿瘤或附近消化道的肿瘤压迫了胆管通道也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所以说,看皮肤是不是有黄疸,就可以初步评估整个肝胆系统对胆红素那么血液系统疾病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溶血性贫血,是的代谢及运输环节是否完整。
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速率增加导致的,正常我们人体红细胞的寿命约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溶血性贫血,而此时由于红细胞一时破坏过多,产生大量胆红素,也会出现黄疸表现,反过来,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还可进一步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