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身患抑郁症,孩子也深受其害,童年的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的一生都是童年的反复。无论承认或接受与否,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处世态度、以及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都是童年时期与父母互动模式的缩影和再现。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跟我讲了一个他曾经接诊过的一个病人的故事,这位女人姓林,42岁、自身患有抑郁症。

在她出生长大以后,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父爱母爱。写作文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编。

因为她的父母总是在家吵架,两个人吵的很厉害的时候,小林就成了出气筒,爸爸妈妈从没给过她好脸色看。“他们说要不是为了我,早就离婚了。”

为了让爸爸妈妈喜欢自己,她从小就很懂事,帮家里打扫卫生,洗菜,希望得到表扬,她洗衣服的时候经常会想,妈妈回来看到了会不会亲一下她,爸爸会不会夸她懂事,想到这里她觉得很快乐。

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他们都以为,只要自己做的够好,爸爸妈妈就会喜欢,不知道大人的复杂性。

“不过他们说我是马屁精,会讨好人。”小林洗完衣服一身是水的站在那里,得到的是贬低。“你衣服又没洗干净,肥皂沫还在,你洗什么?我还得替你重洗”。

她被指着鼻子骂,低着头搓衣角,怕哭出声会挨骂,无助的站在那里。除了每天吃饭,她害怕看到妈妈,只要妈妈一进家门,她的心就绷的紧紧的,一旦妈妈突然叫自己,就会立刻下楼,同一句话,从不敢让妈妈重复两遍。上初中高中,正是每个孩子花钱的时候,学费,书本费,都是大头。小林从不敢要钱,因为爸爸会说:“你这个浪费粮食的窝囊废,怎么不死了呢?天天要钱,你吃我的喝我的,读个书还要钱。”“父母的责备和贬低让我觉得自己很该死,我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不配活着,我这种垃圾,怎么可以活着呢?”小林对心理医生这么说道。

医生此刻才觉得,事情的严重性可能超出了她的想象,这个女人,从孩子时期,就已经承受太多了!

“每次电视上有人报道死人了,我妈就会借题发挥,她觉得我学习不好,就会骂我,死的怎么不是你?”

其实小林的成绩也不算差,中等偏上,但是她的母亲非常偏执,只要小林没有做好,就会连拖带拽的把她的脸放到水里冲冲,美其名曰:“长点记性”。

“可是我不是故意的”她哭着说,抱着自己的胸口哽咽。谁是故意的?是她?还是父母?

她经常觉得,自己很多余,有时也觉得自己死了多好!自己真的是一点价值没有嘛,真的是多余的吗?

小林七岁的孩子已经不能上学了,换了好几个学校,换了好几个班,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起来喊叫,扰乱课堂秩序,同学们都不能好好上课,纷纷投诉,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老师的教学。

她认为孩子一定心理有问题,希望获得帮助,可她却从未想过,最需要帮助的是她自己。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她的悲剧,她就让女儿立志,不要当普通人,不让孩子再受自己的苦。

她说:“我对婚姻没希望了,我要对孩子好”。所以,她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到了孩子的身上。

最后,她的女儿不堪重负,在面对母亲长期过度的强势管制和期待后,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割腕自杀。她一度陷入崩溃,同时也结束了她的第一段婚姻。

而她再婚后的第二个孩子,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极度怕人,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和她成了一样的人。她极力避免,可她的孩子最终都变成了和她一样的人。

曾经作为别人的孩子,现在作为别人的父母,人到中年,她还是避免不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小林的错误在于,她寄托在孩子身上太多她曾经没有得到过的东西了,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于是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完全不同,恰恰相反,她的孩子们都没有快乐过,一个死了,一个病了。

35岁到40岁是人生最关键的重塑期,更注重灵魂的交流,以及试图去复盘过去的人生经验。

这个年纪,很多人开始拥有自己孩子,并且孩子已经逐渐懂事,这个时候,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可是,由于过去的伤害,很多人还是很难走出那样的生活习惯,让不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身上延续。原生家庭是个被说烂的话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代40岁的中国父母,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足够的家庭教育。

虽说幸福和学历未必一定相关,但是与父母的理性和克制,却是一定有关系的。

孩子是全新的生命,他们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我们生命的复制。

所以,轻松些,对他们也是对自己。不管自己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但做一个优质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

问卷调研

儿童身体、心理健康成长一直是全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rq.com/ekcscs/138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