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大部都将迎近8年来最冷跨年日”
“福建将迎来速冻式降温”
……
面对寒潮来袭,小心冻伤找上你。“我不怕冷,冻伤不会找上我”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冻伤早期,人们并无明显症状,仅有皮肤发凉、苍白、感觉消失、无弹性或轻度水肿,这导致人们无法在发生损伤的初期就正确做出判断。而在复温后,冻伤的特征才会显露出来。什么是冻伤?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是冬季常见病。
冻伤的原因:气温低、皮肤露在外面、寒风带走身体表皮的热度、汗水或雪水使衣服潮湿,长时间的低温和潮湿刺激,会使身体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冻伤有什么症状?局部冻伤,常表现为暴露处发红、发紫、肿胀、疼痛,遇高温时皮肤瘙痒,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冻伤处皮肤起水泡、糜烂、破溃、糜烂等现象。全身冻伤者,必须及时进行救治。冻伤的分类及处理根据冻伤的程度可分为冻疮、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冻疮:最轻度的一种冻伤,一般发生在裸露部位和肢体末端,耳廓、鼻部、面颊部、手部和脚部。冻疮处理:只需要注意保暖或局部涂抹冻疮膏。局部冻伤:一般也发生在耳廓、鼻部、面颊部、手部和脚部等处,其中脚冻伤最多见。局部冻伤按损伤的深度可分为4度:Ⅰ度冻伤:伤及表皮层。表现局部潮红,轻度疼痛、痒感。1周左右表皮干脱即愈合,不留瘢痕。Ⅱ度冻伤:损伤达真皮层。局部红肿明显,有水泡,自觉疼痛。若无感染,局部可结痂,经2周左右脱痂愈合,很少瘢痕;若并发感染,创面形成溃疡,愈合后有瘢痕。Ⅲ度冻伤:损伤皮肤全层或深达皮下组织。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周围伴有红肿、疼痛,可出现血性水泡。若无感染,坏死组织干燥结痂,愈合较慢且留有瘢痕。Ⅳ度冻伤:损伤深达肌肉、骨等深部组织。局部伤处发生坏死,其周围有炎性反应;容易并发感染而成湿性坏疽,甚至坏死;多留有功能障碍而致残。局部冻伤处理:尽快脱离寒冷和低温环境;将冻伤部位浸泡在40℃左右温水中,约20~30分钟后,直到冻伤部位皮肤和指甲转为红色,组织变软;鼻、面部等冻伤部位,可用温热的毛巾捂住复温。注意:不要在发生冻伤后马上烤火。创面要保持清洁、干燥。冻伤处复温后,创面干燥者可用干纱布包扎;有较大水疱者,可将疱内液体吸出后再用纱布包扎,或涂冻伤膏后暴露治疗;创面已发生感染者先敷抗菌药,而后再用冻伤膏。全身冻伤:出现全身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呼吸变慢、心跳缓慢、反应迟钝、四肢僵硬等。全身冻伤处理:快速将病人转运至屋内,动作要轻。尽量脱去已冰冻的衣服、手套、鞋袜。将病人浸泡在38℃~42℃温水浴盆中,注意头露出水面,20分钟后用干毛巾擦干其全身皮肤,抱入温暖的被褥中,自然回升体温。注意:经上述处理后,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冻伤?1.注意保暖。外出或野外活动时,不逗留太长时间,并提前做好防护工作,比如佩戴手套、帽子、围巾、耳套等。2.保持衣物干燥。脚易出汗者,可使用一些收汗鞋垫和袜子,尽量要保持脚部的干燥;不穿潮湿、过紧的鞋袜。3.适当活动。户外活动时,避免久站或久坐,应适当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全身对寒冷的抵抗力。来源:福建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