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每天都犯困,你是「秋乏」了吗?
为什么容易出现秋乏?
秋季,天高气爽,本应是人们感到舒服的季节,但是处暑之后,却总是有困倦、打不起精神、精神恍惚、容易疲劳的「秋乏」现象。秋乏的原因有哪些呢?图源:摄图网1.暑热余邪,湿性困重夏秋之交仍有暑热余邪,且易出现湿邪留恋;处暑后意味着出暑,夏天结束了,但是暑热并不是马上散去,而是逐渐被凉意取代,因此这个时候暑热余邪残余。此时雨季仍存在,尤其南方地区,气温还是偏高,就容易形成又热又湿的环境。热则扰神,易出现心烦、甚至精神恍惚的表现;湿性缠绵困重,因而容易四肢倦怠,做事提不起劲,湿邪上蒙清窍则有无精打采的表现。2.汗血同源,耗伤气血三伏天后大热大汗,汗血同源,换季时,气血相对虚弱。三伏天期间,整个气候高温高热,人体为了适应这一自然界变化,肌肤腠理也打开,经历了一段大热大汗的时间。李时珍认为:「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就是说,汗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三伏天难免出汗过多,就相当于耗伤我们体内的气血了。今年夏季高温明显变强烈,三伏期间汗出蒸腾多,等到了夏秋交界之际,经历过伏后,气血反而相对呈现弱势。气血本就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素问《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不足了,脏腑无以养,肢体官窍无所荣,自然全身乏力,声卑言微,无精打采的秋乏症状了。图源:摄图网3.避热就凉,损伤脾胃在过去的三伏天了,多数人在这种高温天气下都会选择避热就凉,夜间纳凉顺便冷饮夜宵下肚,过于寒凉损伤脾胃。再者,大多数人因高温湿热天气影响,口中味淡,食而不知味,进而进食大量辛辣刺激重口味食物以激发味蕾,增加食欲,长此以往,脾胃不断加强运化,超负荷运转,最终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脾胃为后天之本,有化生气血,濡养四肢之功,气血化生不足,四肢不能养,脑窍不能充,就会出现全身怠惰,有气无力的「困乏」症状。哪些人容易秋乏?▌先天气血虚弱的人先天气血虚弱者,易被暑气余邪所伤。「人之所有者,气与血矣」,气与血是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气血紧密相连不可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说明血足气足,一荣俱荣。其中气具有对外的防御作用,能够抵御外邪侵犯,而每个人在出生时受母体的影响,身体体质都会有所区别,对于气血相对虚弱者,对外邪的抵御作用较弱。在夏秋之际,暑热残留,凉意初起时,身体对于自然的变化已经有所感知,但是防御的机制转换较其他气血充足者更慢,这类人就容易被较强暑热余邪所侵袭,尤其在南方地区,更是有湿气的困扰,就出现前文所提到的秋乏表现了。▌阳虚的人阳虚者,阳虚不固,汗出过多,伤气血;阳虚的人群,平素就因为阳气较虚,出现有平时生活状态比较安静,精神相对萎靡,语气较低微,睡觉时喜欢踡卧的状态。素体阳虚者,卫阳相对较弱,对于腠理的开阖控制能力减轻,容易出现动则汗出,过汗症状;三伏时候,大寒大热,汗出症状更加常见,我们说汗血同源,过量汗出,出暑时候不及时补养,就相当于将体内化生的气血用出汗的形式释放出去了,气血自然被削弱了。再加上夏秋阴阳转换时候,需要充足的气血来保证我们身体脏腑去适应这个变化,气血一弱则全身脏腑形体无以养,无法适应变化交接的气候,因此这类人更加容易出现秋乏症状。▌脾胃孱弱的人脾胃虚弱的人,运化及化生受限,湿邪留恋表现明显;脾胃是运化水湿的主心骨,向上把精微水谷输送至各个脏腑;向下把糟粕废水送至膀胱、肠道,保证体内不会残留糟粕水湿。在处暑之后,仍有雨季造成外湿,更加需要脾胃发挥好这种布散水湿的功能,才能保证体内各脏腑之间干湿平衡,正常运转。如果脾胃受损,如上文所说饮食所伤者,抑或自身脾胃较弱者,脾胃运化生水湿较弱,容易出现湿滞,加之夏秋之际暑热余邪易与湿邪夹杂缠绵,内湿加外湿,这部分人群更容易为湿所困,四肢肌肉沉重,秋乏明显。教你几招调气血、升阳气、养脾胃缓解秋乏1.导引体式,激发气血运行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用来调理脏腑气血、恢复代谢功能、强身健体的体操,历来深受上班族和养生爱好者青睐,动作轻柔,暗中有力有形,好像精美的锦,共八段动作,故名八段锦。八段锦既是整体的动作,同时又各有脏腑侧重点,我们说气血相关重要的脏腑一是脾胃,二是肝脏,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可化气生血;肝主藏血,是血液容器,同时通过暑邪作用把血布散至各个脏腑。八段锦中其中一式:调理脾胃须单举是侧重于脾胃及肝脏腑的调理。动作同时牵拉和按摩了脾胃,促进气血脾胃之气的活络,加强运化;同时也抻拉了两胁肝胆经气,宣发肝气,促进布散。对于整个气血的激发有促进之功。做法:左手掌根上撑,上举至头左上方,右掌根下按。然后左臂下落于腹前,一左一右做三次。2.穴位按摩,升发阳气,激发元气阳气虚弱者容易秋乏,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中医理疗手段促进元阳的运行。适当按摩相应穴位可以提神醒脑、激发经气,升发阳气。如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达摩解密》还称之为「回春穴」;在秋乏人群中,头晕头昏、无精打采,四肢倦怠最常见,按摩太阳穴可以激发头部经气,进行「自醒」。另一个常用的是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百会通天气,一穴通全身」:通过刺激百会穴,可以调动人体百脉,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激活它,就可有全身气血激活的反应。百会穴为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其穴性属阳,是人体阳气充盛的地方。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且这两根穴位定位简便,可以自己操作,秋乏人群,每天自行按摩5分钟左右,减轻秋乏症状。3.常吃1物,调理脾胃,运化湿气脾运弱者健运脾胃是主题曲,同时还要注意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脾胃运化负担。脾胃弱者典型表现就是容易出现湿气停滞,因为化湿功能减退了,湿性很粘稠,会把身体的动能包裹住,在脏腑运行时,形成阻力,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若裹湿性显著,可以通过中医药去调理,但是中医药不是一成不变的,主张因时制宜,也需要根据自然气候变化,结合个人自身体质去辩证施治。?药汤:夏秋之际,暑热还横行的时候,宜健运脾胃,兼顾解暑祛湿为要。香薷饮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味中药组成,故又称为「三物香薷饮」。现代也用来调理夏季常见的暑湿感冒和中暑的症状。从剂型上看,饮的话,多数指的是不拘时,少量喝,与现代少食多餐有异曲同工之妙。秋乏明显,暑湿症明显者可以作为少量日常饮用;能够减轻暑湿带来的秋乏症状。对于湿热不显著,单纯调养脾胃者,最好是经过辩证之用经方加减,个人体质不一,现代人迫于生活压力,多数有不一样的脏腑表现,不建议大家单纯按照方剂书或者经验集去组方用药的。中医药调养需要一些中医专业知识的参与,初入门者还可以尝试食疗食用,将一部分中医药药材加入到日常所食用的食物中,以用补用。如山药薏苡仁玉竹等养脾化湿制品加入汤煲食用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图源:摄图网
?日常小食:平时可以吃一些健康小食,可以试试正安的山药茯苓酸奶块。
选用道地的山药、茯苓,采用破壁工艺进行粉粹后,与发酵乳一起制作冻干,保留食材的营养和美味。山药+茯苓还从中去除奶制品生湿气的问题。三者结合,性质平和,也易消化吸收。而且是贴心独立小包装,干净卫生,方便开袋享用,无论在家、办公室、外出带上几包,让你随时随地安心享受美味。点击图片可购买山药《本草新编》记载:「山药,味甘,气温平……入手足太阴二脏,亦能入脾、胃」。《药品化义》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茯苓,《本草衍义》记载「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山药茯苓与酸奶精心搭配,一口下去,酸甜酥脆,口感蓬松,吃得停不下来!平时牙口不好的人,或是平时嫌酸奶寒凉的人都可以一饱口福;贪嘴的小朋友和年轻人可以备上一些,随手随时从日常小食中调养,顾护一下脾胃。▼国货铺通道▼山药茯苓酸奶块
精选道地食材山药、茯苓
采用破壁工艺研制成粉质
配以酸奶用冻干工艺制成山药茯苓酸奶块
口感嘎嘣酥脆,入口绵化
贴心独立小包装,干净卫生,开袋即食
原价:¥39.9
限时72小时优惠:¥36.9,包邮
第2件半价,买3件发四件,包邮
版权声明: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