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到了温暖潮湿的季节,人们总会觉得耳朵会痒痒的,而且总想去挖耳~
解痒的同时却带了不少的烦恼,有人会耳朵痛、流水、更痒了,反反复复的,困扰着大家,医院耳鼻喉科将为大家介绍这一困扰大家的问题。
外耳道炎指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1
病因类型
1、病毒性因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2、疾病性因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等也易诱发本病。3、生活习性因素:游泳或洗浴的水液浸渍造成上皮软化、肿胀、破裂、角质层破坏,使致病微生物侵入而造成感染。
2
症状
1、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2、耳道红肿溃烂。常见病变为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中医分别称之为耳疖和耳疮。前者表现为局限性红肿,疼痛明显,突起如椒目或顶现脓点,后者则为弥漫性红肿、溃烂,黄白色分泌物较多。3、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爱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4、外耳道异物。而且这种症状表现多见于小儿,成人也可发生。多因挖耳或外伤遗留,及虫类侵入而造成。异物可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和动物类。若异物小而无刺激者,可久存而无症状。异物大者可阻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及发胀感。有时引起眩晕、耳鸣和耳痛,或造成皮肤破损。
3
治疗
1.局部治疗:
(1)棉栓子或纱条浸泡有效药物,如1%酚甘油、8%醋酸铝等,塞进外耳道内。(2)在耳镜或手术显微镜下用3%双氧水清洗耳道脓液和皮屑,尤其注意耳道深部的前隐窝。(3)局部滴用抗生意可能引起刺激反应,宜与氢化可的松联合使用。如新霉素、庆大霉素与氢化可的松油膏合用。(4)炉甘石洗剂可以止痒,1%酚甘油也有止痒作用。(5)怀疑与过敏有关时,可将氢化可的松滴入耳道。
2.全身治疗:
(1)严重病例可全身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2)耳痛剧烈者可酌倩使用镇静止痛剂。
下期我们将为你介绍由于挖耳引起的另一种疾病——外耳道湿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