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妈妈养成记2娃耳朵痛了,不能慌

上一次,我们成功Hold住了鼻出血。

文章链接:

全能妈妈养成记---娃出鼻血了,不能慌!!

现在,新的挑战又来到了。

万籁寂静的夜晚,

当你在梦境中烛光晚餐,沙滩漫步。。。

一声凄厉的叫喊穿透了鼓膜,

“妈妈~~~~”。

那感觉真是酸爽。

“妈妈,我耳朵痛。”

虽然,还带着点气血上涌的懵逼感。

但是,你依然能够保持镇静,沉静端庄的面庞,浮上一丝轻松的微笑。

”没事,有妈妈在呢?“

根据上次的经验,

你应该已经养成了熟读

《全能妈妈养成记》的好习惯。

所以,跟着我一起来,

Followthesteps.

医学是一门探究人体奥秘的艺术,

讲究的是“说、学、逗。。。”

咳,咳,咳,

讲究的是“望、闻、问、切”。

Step1

有无精神萎靡?面红耳赤?

有无发热喘息?鼻塞咳嗽?

耳廓有没有红肿?

将孩子的耳廓向后拉,

看看耳道口有没有皮肤溃烂?

有没有液体流出?

耳道内有没有堵塞?

(看不清不要急,可以留给医生检查,毕竟医生也需要刷一下存在感)

婴幼儿无法表达疼痛时,会出现抓耳挠腮的动作。

Step2

外耳道有没有异味?

流出液体有没有异味?

Step3

问自己问孩子:

最近娃有没有感冒发热,鼻塞咳嗽?

最近有没有游泳?

有没有脏水进入耳朵的可能?

有没有掏过耳朵?有没有下手太狠?

耳朵往后拉时有没有疼痛加重?

有没有受伤或者撞击?

有没有把东西塞进耳朵?

有没有感觉有一层纸盖在耳朵上,听不清声音?

Step4

切~~~~,这种Case怎么能把我打败?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为“Yes”,请牢记!!

并在就诊时告知医生!!

哪些情况需要去急诊?

1、精神萎靡,畏寒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

(如已经在儿科诊治,除耳痛外,病情无明显加重的,可继续用药观察。)

2、短时间内耳廓、耳道口突然肿胀发红。

3、外伤撞击后,耳道内有液体流出。

4、耳内有昆虫爬入,异物落入。

不伴有以上情况的单纯耳痛,

建议安抚孩子,继续休息,

天亮后门诊就诊。

非常能够理解家长急切的心情。

但是,耳痛的确诊,常常需要借助听力测试,耳、鼻内窥镜等辅助检查。

耳痛的治疗药物也大多数是门诊用药。

一些耳痛的治疗操作,比如耳道冲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更是只能在门诊治疗室进行。

这些都是急诊无法提供的。

所以,请稍安勿躁。

下面向大家介绍

引发儿童耳痛的疾病

排行榜

耵聍栓塞

分泌性中耳炎

外耳道炎

Top1耵聍栓塞:

这个一眼望去,不明觉厉的名称,翻译成“人话”,就是“耳屎太多,堵住耳道”了。

不要觉得可笑,根据我多年苦逼急诊经验,这种情况的发生率是最高的。

治疗目的:清洁外耳道。

一般不建议直接掏耳屎,不管是医生还是家长。

一些堵塞时间较长的耳屎,比较坚硬,紧贴外耳道皮肤,强行挖出,也会造成外耳道的损伤。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先使用软化剂软化。

医院配置的碳酸氢钠溶液或者滴耳液,都可以通过浸泡软化耳屎。

一般2-3小时滴一次,每次滴到外耳道口,将耳廓向后下牵拉几下(儿童),让液体充满整个外耳道,保持耳道口向上,浸泡五分钟。

浸泡后,有液体流出可擦干,不需要用棉签伸入外耳道清理。

三日后,再返回门诊,由护士用生理盐水的进行外耳道冲洗。

浸泡的越松软,冲洗的效果越好。

友情提示:浸泡过程中,由于耳屎膨胀,可能会引起暂时的耳痛、耳闷、听力下降,在冲洗后,情况会好转。

Top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做为医学生的考试重点,长期霸占着考卷问答题的部分。

所以,它的故事,可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下次单独给它做个专访。

这里,先让大家有个初步的认识。

在信息采集时,如果发现以下两种情况,就应该高度怀疑:

1、近期感冒,鼻炎发作病史,发作后几天开始耳痛。

2、感觉耳朵被纸闷住了。

当医生告诉你,孩子得了分泌性中耳炎,然后让你带着一堆治疗鼻炎的药物回家时,请千万要沉住气,心中默念:“医生诚不欺我”。

虽然它也叫做“中耳炎”,但是与大家观念中向外流“水”的化脓性中耳炎不同。

它的“水”都聚集在鼓膜后方的鼓室内。不往外流。

“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在诊断治疗方面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根不在耳部,而和一个叫做“咽鼓管”的通道有关。

它在哪里?

进入鼻孔,往里走,走到一堵大墙前,

左右张望一下,旁边有两个小门,那就是咽鼓管在鼻腔入口了。

这个通道通向哪里?

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鼓膜后方的鼓室。

能在医生面前说出”咽——鼓——管“三个大字,你的格调一下子就能提升好几个档次。

当然,实在背不出也不要紧,你只要知道,耳朵和鼻子在面子上,看似隔着一大块“耳光肉”,互不相干。

其实,它们在后方打通了一条地道,叫“咽鼓管“。

如果咽鼓管在鼻腔的开口被堵塞,你就会感觉耳朵外面好像蒙了一层纸,类似于飞机起飞时的闷胀感。

最常见的堵塞原因是:鼻涕、腺样体、肿瘤。

儿童以前两者为主。

所以感冒流鼻涕了、腺样体肥大,一旦影响到了咽鼓管,就会出现耳痛、耳闷的情况。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毒也可以通过这条管道,进入中耳腔,为非作歹。

这就是为什么,“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药物都是用于鼻腔的原因。

一般通过内窥镜及听力学检查

(声导抗检查)确诊。

治疗的目:

控制感染,解除阻塞,重新开放鼻腔后方的咽鼓管开口。

治疗方法:

首选药物治疗,一般为能够收缩鼻腔粘膜的滴鼻液,喷鼻剂(正确的使用方法在鼻出血指南内有详细描述哦),促进黏液恢复及排出的促排剂,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话,可能需要咽鼓管吹张,中耳腔抽液,中耳腔置管,腺样体切除等。

治疗时间:

要安安心心、不急不躁的用药,

有时感冒咳嗽已经好转,但是耳闷还是存在,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力还是负压。

该疾病治疗时间较长,

一般疗程为2-4周。

友情提醒: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期间,请不要用力擤鼻涕,这会加重耳闷及感染症状。

Top3外耳道炎:

如果发现向后拉拉耳廓,疼痛加重的话,则外耳道炎的可能就比较大了。

一般会和上呼吸道感染一起发生。

也会因为进了脏水,比如游泳、洗澡,

或者挖伤耳朵造成。

治疗目的:消除炎症。

治疗方法: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可配合口服抗生素。滴耳的方法同耵聍软化法,只是用量减少,一般2-3次/日,2-3滴/次。具体用量请遵医嘱。

治疗时间:一般疗程为7-10天。

婴幼儿经常出现“抓耳挠腮”的动作,很多时候是因为耳廓或者外耳道皮肤湿疹引起的。如果发现耳道口皮肤粗糙皮屑多,并有流清水的情况时,除了耳鼻喉科外,还需要前往皮肤科就诊,平时需要保持耳部干燥,洗澡和喂奶时注意,不让液体流入耳道。

最后,再来谈谈“中耳炎”。如果说,“白血病”是“鼻出血”的背锅侠,那么,“中耳炎”就是“耳朵痛”的背锅侠了。

很多人耳朵一痛,就问医生:“医生,我是不是中耳炎呀?”

大众观念中的中耳炎,学名叫做”化脓性中耳炎“,以流水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相比几十年前,现在化脓性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与健康知识的普及,父母的重视,治疗的及时有关。

当耳朵痛还处于上述的TOP1-3的阶段时,要积极治疗,如果没有及时彻底的治疗,就会发展到“化脓性中耳炎”的阶段。“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与外耳道炎相似,只是治疗时间会延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所以,不要一有耳朵痛,就觉得是“中耳炎”;

但是痛了就要早治,不然拖到最后就真的变成化脓性”中耳炎“了。

最终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请听从耳鼻喉科医生的专业意见。

能够坚持读到这里的妈妈,那是相当的勤奋好学有耐心啊。

所以,文末给大家送上两个彩蛋。

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

不要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之前得体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千万不要因为下面两个问题,降低了自己的格调。

白天看了门诊配了药,晚上又去挂急诊,

医生,为什么用了药,耳朵还是疼呀?

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疾病的病因,正所谓,“透过现象,治疗本质”,并非止痛药,一吃就不痛。

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程,打个仗占个山头,也需要时间啊。

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症状的反复也很正常。

只要没有明显的加重,

没有出现之前提到的,

需要马上急诊就诊的情况,

医院报到,

按照医生的嘱咐,

按时用药,

按时复查就行。

医生,孩子耳朵这么痛,怎么不给用止痛药呀?

对于这类由于急性感染而引起疼痛的疾病,是不建议使用止痛药的。

止痛药物会掩盖病情,影响医生的判断,明明病情在加重,你却误以为已经痊愈,停用药物,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疾病又会卷土重来。

最后,再嘱咐大家一句,请不要将耳朵不痛作为治愈的标准,有时候,症状可能已经消失,但是外耳道和中耳的病情并未完全控制,有没有治愈,需要由医生来判断。

为了能够彻底治愈疾病,

请遵照医生的嘱咐,不要擅自停药。

按时按量用药,按时复查。

按时按量用药,按时复查。

按时按量用药,按时复查。

赞赏

长按







































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rq.com/ekcshl/8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