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经验张卫华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张卫华教授,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所长、郭诚杰学术技术传承人、徒弟,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和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杰出人才贡献奖获得者。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5年,临证法古创新,经验丰富,取效良好。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兹就其诊治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介绍如下:

※诊断方面

张教授强调辨清病损部位是其关键。周围性面瘫为针灸临床优势病种之一,对其诊断并非困难,至关重要者为辨清病损部位。

其对于判断病损部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确定并实施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要点:茎乳突孔以下受损者,仅表现为一侧面部的口眼?斜;向上累及鼓索神经还可见患侧舌前2/3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再向上侵犯镫骨肌神经,则在此基础上伴有听觉过敏;若损伤至膝状神经节及岩浅大神经,还见泪腺分泌障碍、耳后乳突部剧烈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等。

※治疗方面

1、提倡及早足量应用激素本病主要为面部受凉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的炎症,早期足量使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面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方法除常规治疗外,应口服地塞米松2~3mg,每日3次或顿服,或口服强的松15~20mg,每日3次或顿服。每3日后剂量减半,使用9~10日后停药。

2、辨证用药将该病主要分为风寒、风热两型,前者用桂枝汤加疏散风寒之品,后者用银翘散加味,二型均用抗病毒中药,后期加补气活血之品。

3、发现并应用面瘫二穴临床中,张教授发现有的患者在患病前及患病早期,耳后常有一压痛点,同时又发现针刺完骨与翳风穴连线之中点处,不但可促进病愈,有时进针即见患侧眼睑闭合的良好效应。他将此二穴命名为面瘫二穴(临床有时可见此二穴合为一穴的现象)。此二穴均为面神经出颅之处。操作时应用1.5寸毫针直刺1寸,捻转得气,病变初期进针、行针刺激量宜小,手法应轻。

4、善用滞针法所谓滞针法就是在将针刺入穴位达应刺深度得气后,将针单方向捻转3~5圈,再向外牵拉针柄5~7次,医者手下有明显的滞紧感,患者局部有微胀微痛及牵拉感。此法主要用于本病晚期或后遗症期的治疗。其目的在于增加局部刺激,恢复瘫痪肌肉的紧张度,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5、常用经筋排刺法面部经筋主要为面部肌肉,面部经筋排刺法就是用毫针按照这些肌肉的分布进行多针刺。该法主要适用于病损部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晚期及失治误治的后遗症期患者的治疗。

6、面部保养张老师认为面部保养的作用不亚于治疗,故特别重视并嘱患者实施,主要包括:①谨防风寒,注意佩戴口戴。②热浴患侧面部。③手法点揉患侧额、眼周、面部、口角及颊部并向外侧推按。④黄鳝血涂敷患侧面部。⑤面肌功能训炼等。

※病案举隅

患者,女,56岁,咸阳市陈杨寨人,年11月11日来诊。因外出着风受凉,次晨即见右侧面部呆滞、活动欠灵,流泪,进食时食物易停留于右侧颊部。查体:右侧额纹变浅,皱眉困难,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下垂并向左歪斜,人中沟左偏。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茎乳突孔以下神经受损);中医则辨证为风寒袭络。治宜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药物治疗:强的松片15mg,1日3次,连服3天后剂量减半,共服9日;维生素Bmg口服、维生素Bμg,均口服,每日3次。针刺:面瘫二穴、风池、太阳、地仓颊车互透、阳白透鱼腰、合谷。每日1次。进针、行针采用轻刺激手法,治疗得气后,留针30min,并加用TDP治疗仪治疗,起针后患侧面部闪罐3~5min。嘱出门佩戴口罩、局部热敷、连续一周鳝鱼血涂抹患侧、按摩面部并做功能训练等,经治疗10天病愈。

*文中方药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张培国马若峰I总结整理

扫描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rq.com/ekcshl/81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