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耳第15集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https://m-mip.39.net/man/mipso_7157873.html

一、字形演变

“耳”,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展示的人耳的形状,还有清晰的“耳郭”,后来人们把耳朵的轮廓更加清晰化,在“耳”字上多加了几个笔画。

金文“耳”字延续了甲骨文的字形,字形不固定,但仍旧象形,部分金文中的“耳”字,像半圆里面包围着一个横躺着的“大”字,“耳廓”内部的情况比较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小篆形体的笔画变得简练以便于书写,耳朵的轮廓逐渐没有了,但还是能看出耳朵的样子。写作:

隶变后字形趋于线条化,之后象形性就完全丧失。写作:

楷书则延续了隶书的写法,笔画更趋于线条化。

二、含义

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本义指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引申指像耳的东西,如木耳、银耳。耳在头两侧,故引申为位置在旁边的,如:耳房、耳门。耳在古代文献当中又用作动词,作闻、听解,如耳闻。“耳”的古音与“矣”相近,故又假借为文言语气词,表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又可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相当于“了”“啊”“也”。

耳是汉字部首之一,以“耳”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听觉或听觉器官有关,如听、声、聋、聩、取、聪等。

三、详细解释

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本义:耳朵

《说文解字》:“耳,主听也。”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听觉,听力。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耳状的东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杜甫《秋雨叹三首》:“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听到,听说。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附耳而语。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通“佴”。退后,居次

《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唐·柳宗元《三戒》:“技止此耳。”

聊斋志异·狼三则》:“止增笑耳。”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史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资治通鉴》:“田横,齐之壮士耳。”

《史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rq.com/ekcshl/16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