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太白诗曰: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古蜀王朝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到了开明,都城也历经双流、都江堰、温江、郫县等地终于迁到了成都。
秦灭蜀
传说版
开明王朝经过数代,到了王朝的末期。
话说当时的开明王贪财又好色,听闻秦国有一头超神奇的石牛,不仅会每天拉粑粑,而且最牛还是拉出的粑粑都是金子!开明王二话不说,立马派人到咸阳打探消息。
秦惠文王听说开明王派人来了,欲与开明王交好,大笔一挥就把石牛当见面礼送给开明王了,不过由于蜀道不通,不能包邮,只能在提货点自提。
开明王派出国中五位大力士去开山凿路,打通蜀道以便能够搬运回石牛。转眼间,路修通了,石牛也拉回来了,开明王每天就守到石牛,等着它拉金粑粑。左等它不拉,右等还不拉,开明王就方了,感觉被秦王坑了,本来都想给差评了,又怕影响两国关系,就派人到秦国去投诉。秦王一听,哎呀~这明明是开明王的打开方式不对,石牛拉金粑粑需要有绝世美女骑在上面才有用,也怪自己当时搞忘给说明书了,秦王便给开明王送了一位绝世美女当作道歉。
开明王闻知美人即将到来,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在这个未来的王妃面前炫炫富,就又派五位大力士去把蜀道加固和扩建了一番,准备风风光光地迎娶这位美人。然鹅,迎亲的队伍在往回走的路上,山中突然冲出一条大蛇,掳起美女就开跑,眼看就要钻进山洞了,说时迟那时快,五位大力士在大蛇钻进洞穴前的瞬间拉住了它的尾巴。一番较量过后,大力士们一使劲,就要把大蛇拉出来,岂料大蛇一番挣扎,把山洞整垮了,可怜的美女和大力士们一起被埋在了山里面。
图为金牛古道:因金牛而被命名的古道——年摄于罗江白马关
秦王听说了这件事,一想现在路通了,令人忌惮的五位大力士也死了,哈哈,此时不灭蜀,更待何时,赶忙派司马错和张仪领兵灭蜀。
历史版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已是战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秦惠文王嬴驷一心想要东出崤函,与山东诸国争霸中原,奈何山东六国总是联合派兵堵住崤山、函谷关,秦军东出不得。
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天上竟然掉下了一个大馅饼:川东的巴国和川西的蜀国相继派使者带着厚礼来了。
一打听,才得知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在很久很久以前,蜀国一位国王开疆拓土,将广元纳入了自己的领土中,但此时的蜀王已经无法再负担派兵驻守这块新疆土的费用,而且蜀王又听闻楚国和秦国都对大巴山对面的汉中虎视眈眈,于是便将广元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苴侯,希望他能够帮自己镇守广元,并抵挡北方的威胁,当然,最重要的是不仅不需要蜀王自己花钱,而且每年还可以得到苴侯的进贡。
苴侯背靠蜀国不断扩张,何曾想,几代人之后,时任苴侯看到自己的势力逐渐变大,自信心爆棚,导致野心膨胀,暗地里和巴国密谋瓜分蜀国,不料机事不密被蜀王探知。
蜀军此前就联合楚军东西夹击,大败巴军,此时携大胜之威,雄赳赳气昂昂准备踏平苴国;巴国新败,军心不稳,苴国自己又无力抗衡,只好求援秦国。
秦国历来的国策都是“东出”,此时面对巴蜀内讧,要不要南下,整个朝堂争论不休。最终,考虑到当时的楚国在南方已经攻占了三峡,在北方已经控制了汉中,为了防止楚国势力侵入巴蜀,威胁秦国腹地,也为了能够得到巴蜀膏腴之地,当机立断派大将司马错领兵,张仪辅之,进军巴蜀。
图为古时从汉中入蜀的主干道——年摄于罗江白马关
在苴国和巴国人的带领下,秦军轻松翻过秦岭、越过大巴山,进入广元。三国合军一处,大败蜀军,灭蜀国。回军之时,顺便降服了苴国,又派兵进驻了巴国,于是整个巴蜀地区被这么纳入到了秦国的领土中。
筑城
秦军灭巴蜀后,时任秦国二把手——丞相张仪为了巩固秦国在巴蜀地区的统治,开始在成都筑城。
古代成都地区水系发达,土壤湿润不坚固,张仪筑城一直没有成功,“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张仪遂命人沿大龟爬行的路线修筑城墙,果然应验,因此成都被称为“龟城”(而且城墙形状类似于乌龟),成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座城市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秦代筑成都城示意图——来源《成都城防古迹考》
当时川西地区都是羌人的活动范围,张仪就在成都的西北和西南方向另筑了新繁(新都区新繁镇)、临邛(邛崃市)两座城,与成都呈“品字型”布局,共同防范川西地区的羌人。
图为临邛古城大门——年摄于邛崃临邛古城
古蜀时期成都平原易涝又易旱,走马上任的蜀郡太守李冰,治理岷江水患,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并挖掘了若干河渠将分流后的内江水引流至成都平原,便于灌溉。为防西戎进犯,李冰特地引两条河渠经城西并流至城南交汇,曰:“郫江”“检江”。
先秦时期李冰治水后成都平原河渠示意图——来源《成都城防古迹考》
方位
成都市的方位较为奇特,城墙为顺时针旋转约40°的方形,东、南、西、北门的朝向其实是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种方位格局从先秦至民国都未曾大变过,直至当代为了修建火车北站—火车南站之间正南正北的南北主干道(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才通过拆拆拆强行改变了这种格局。目前成都只有东门保留了原来的方位格局。
图为成都大城西北角的北较场——年摄于成都北较场西路
成都这种奇特格局的形成原因目前有三种推论。
一种是传说古代成都地区瘴气重,早上看不到太阳,等看到太阳的时候,太阳已经偏南了,古蜀先民就以为看到太阳的方位就是东方。张仪只是按照古蜀地区的方位进行筑城。
另外一种是生活在成都的古蜀先民是从三星堆迁徙而来,祭祀的土台就位于成都北门外的羊子山路(位于成都市原点的东北方位,而且旁边与之平行的川陕路会经过广汉三星堆附近),为了向生活在三星堆的祖先祭拜,整座城市的朝向便向右旋转了约40°。张仪筑城时为了尊重古蜀人民的传统,便将成都顺时针旋转了40°左右。
图为羊子山祭祀土台所在地——年摄于成都羊子山路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张仪筑城屡塌,最终只有顺时针旋转约40°修建出来的城墙才能保证不塌。
从秦汉至明清,成都也曾作为几个偏安一隅割据王朝的都城,所以在成都的市中心修建有皇城,皇城的方位格局明显与城墙不同,历代皇城都是南北朝向,坐北朝南。古代成都地图便呈现出一种菱形中套一个正方形的形状。
少城与大城
张仪筑城时考虑到西边的羌人可能进犯,便在“龟城”(即大城)西面构筑一座小城,曰:“少城”。少城东面与大城西面相连,共用城垣。为便于指挥作战,将官府驻地设在少城,城西至此成了历朝历代成都官员的驻地,成都俗语讲:“西门是官人,南门是富人,北门是坏人,东门是穷人。”
唐朝末年修建修建九里堤、扩建成都示意图——来源《成都城防古迹考》
成都从秦汉至隋唐,大城不断向外扩建。到了唐代,成都更是升级成“五京”之一的南京。作为西南重镇,也是防范云南地区南诏国进攻的前线,唐末名将、西川节度使高骈重新规划了成都城。大城扩大带了少城外围,将少城包裹在里面,又在北城外修建了九里长堤,将两江并流的格局改变成了两江抱城的格局,并在原来内江故道上新挖掘了西壕,连通新的两条江(即如今的锦江)作为护城河。从唐末到清末,成都城的格局一直延续未变,只是城墙不断外扩直至锦江边。
图为唐朝末年因将两江并流改为两江抱城,节制内江而修建的九里堤——年摄于成都九里堤中路
清军入驻成都后,执行满汉分离的政策,在大城西面的少城区域改建满城,按照北方模式将街道改为南北朝向,新建了很多胡同,其中就包含了成都著名景点——宽窄巷子。
清朝光绪年间成都地图——来源《成都城防古迹考》
辛亥革命爆发后,成都响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号召,将满城拆除,其中一小部分开辟为公园,即现人民公园。民国初年,为方便车辆运输,拆除大城四座城门的月城(即瓮城),在城墙与锦江之间修筑环城公路(即现今老成都俗称的内环);同时在大城的东、南、西三面加开新东门(即武成门)、新南门、新西门(即通惠门)三座城门。
抗战时期,日军频繁轰炸成都,城墙被炸出很多豁口;成都市民为了跑到城外躲避轰炸,在大城城墙上又开了很多豁口,抗战结束后大城城墙基本名存实亡。
五十年代成都大搞建设,随着我们伟大领袖到郫县红光视察时一句“拆城墙是进步,不拆就是落后”的指示,所有剩余城墙全部被拆除,目前成都仅余五、六处因各种原因而意外得以残存的大城城墙遗址。
图为残存的武成门城墙遗址——摄于成都水东门街
皇城
现在的天府广场还被老成都称为“皇城坝”,那是因为曾经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一直到骡马市都是“皇城”。
图为皇城遗址简介——年摄于成都天府广场
秦国灭蜀后,在如今的天府广场区域建有蜀郡的郡守府。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时任益州州牧、身为皇室宗亲的刘焉趁着中原内乱,从当时的苦寒之地——幽州(现京津+河北辽宁部分地区)跑到了成都,关起门来过起了皇帝的生活,州牧府的规模和装修都开始比照天子。
赤壁之战后,我们的刘皇叔在成都的舞台上粉墨登场。他按照军师诸葛孔明《隆中对》的既定方针,领着凤雏庞统、谋士法正一干人等把占据益州、同为刘氏宗亲的刘璋从州牧的位子上踹了下来,自己的屁股则坐了上去。
几年后,这位仁兄在他那“情同手足”的二弟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第二年,在得知曹丕篡汉后,匆匆在成都登基称帝,自诩为汉室正统,将州牧的府邸直接升级成了蜀汉皇宫。
三国过后的多年间,成都先后作为成汉、谯蜀、前蜀、后蜀的都城,皇宫的规模也越建越大,装修也越来越奢华。前蜀时,皇宫将占地约亩的摩诃池纳入宫苑之中,可泛舟其上;后蜀时又在摩诃池大肆建造亭台水榭、园林景观。
到了明朝,成都成为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的封地。作为一个真正的王二代+富二代,蜀王府的建造标准也完全对标他老子——朱元璋在南京修建的紫禁城。蜀王将几乎干涸的摩诃池填平,在此基础上大兴土木,极力扩大蜀王府的规模。
这座蜀王府规模雄伟,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外城北起羊市街,南到东西御街,东至顺城街,西达东城根街,周长约4.3公里,面积约公顷;内城北起东西御河,南到蜀都大道,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约2.8公里,面积约50公顷,整个蜀王府约占当时整个成都城区面积的1/5,堪比秦汉时期成都大城的面积。其建筑可与故宫媲美,整幢建筑坐北朝南,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
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庄严的正门点缀着华表、金水河、三桥、石狮等皇家建筑,令人感到肃杀之气。接着是蜀王府的心脏——承运殿,该殿为蜀王理政之处,用西南名贵的楠木制成,北面有用楠木制造的蜀王宝座。再后就是蜀王居住之处,建筑十分精巧华丽,园林精致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其中的“菊井秋香”被誉为成都八大景之一。
明朝天启年间成都地图——来源《成都城防古迹考》
明朝末年,大西王张献忠流窜到成都,撤退之时,一把火将蜀王府烧毁;清朝初年,三藩之乱,蜀王府又再一次遭劫,毁坏殆尽。重建成都之时,无法恢复蜀王府的规模,只能在王府内城的遗址上建设贡院,其格局依然延续不变。
辛亥革命直至抗战爆发,四川省内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一方、混战不休。在皇城北面、昔日供帝王妃嫔游览、嬉戏的煤山,此时就成了军阀竞相争夺的成都城内的制高点,贡院成为主战场,毁损严重。连年的炮火致使成都城内民不聊生,市民自发组织起来,将煤山铲平。
到了抗战期间,日军空袭成都,皇城频繁被炸,再次遭遇劫难。
文革时期,为了响应我们中央“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曾经环绕蜀王府的御河被填平,其中的一部分改建成了防空洞(90年代之后这些防空洞被改为地下商场并沿用至今)。
图为原御河防空洞改建的地下商场——年摄于成都东御街
年底,为了给来年成立20周年的新中国庆生,也为了给我们的伟大领袖献礼,狂热的积极分子炸毁并拆除了皇城内的所有建筑,并集全省之力赶在年国庆之前在原地兴建了“万岁馆”(现四川省科技馆)和毛主席像。
图为在“皇城遗址”上兴建的毛主席像与“万岁馆”(现四川科技馆)——年摄于成都天府广场
至此,从刘皇叔当年改建皇宫直至当代,在成都市中心矗立了1余年的皇城就此寿终正寝,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皇城一拆不复返,此地徒留皇城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