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法:十字在上横抗肩,竖笔上粗细下端,竖笔书写带撇意,位置写在中心线。
第二法:厂字作头横抗肩,横撇不连更美观,撇如柳叶中间宽,撇笔长写字舒展。
第三法:布字头部横笔长,先撇后横是传统,笔顺来自篆书意,楷书行书都响应。
第四法:左字头部横笔短,横笔短了撇笔长,先横后撇不写错,笔顺和篆写法同。
第五法:三框包围上横短,上横短了下横长,上横与竖不连接,竖笔垂露更健康。
第六法:卜字在上点作横,竖笔垂直上端粗,在下在右点下斜,竖笔必须用垂露。
第七法:立刀短横为垂露,位置写在中上部,竖钩垂直向右弯,衄挫挑钩如发弩。
第八法:冈字框部左垂露,左右两竖必垂直,左短右长分阴阳,两竖向背有弹性。
第九法:八字在上要写大,撇低捺高是妙法,八字在下捺变点,撇高起笔点稍下。
第十法:人字之头撇捺展,撇捺下端不水平,撇低捺高分阴阳,下部结构往里送。
第十一法:单立人旁独站立,撇如牛角竖垂露,竖笔上细下端粗,竖画尖接撇之肚。
第十二法:勿字折钩向左曲,如同凳子侧腿立,凳子侧立凳不倒,衄钩斜度重心笔。
第十三法:儿部变化多在撇,在左在中为竖撇,儿在下部为斜撇,写好浮鹅钩笔画。
第十四法:几在下部横抗肩,撇为竖撇钩伸展,几在外沿如古钟,左右对称是关键。
第十五法:京字之点可竖点,点笔落在中心线,侧点与横相脱离,下部窄了横笔展。
第十六法:两点之水要呼应,中心靠拢不离散,首点起笔稍靠右,提锋遥指点右边。
第十七法:秃宝盖点如露珠,横细抗肩钩饱满,钩锋遥指下笔首,宝盖窄了下部展。
第十八法:硬耳旁钩不可大,横笔宜低不宜高,竖笔接横用垂露,和左写平如上吊。
第十九法:左耳旁部耳廓小,耳廓上宽下边收,竖笔必须用垂露,向左稍弯为避右。
第二十法:右耳旁部耳廓大,耳廓写3不美观,横笔宜低不宜高,竖笔垂直向下展。
第二十一法:凶字底框分阴阳,左竖稍短右竖长,横笔抗肩呈凸状,两竖下端平线上。
第二十二法:刀部在下不要宽,钩锋遥指横左端,挑钩宜短且饱满,折笔角度是关键。
第二十三法:又部在上反捺多,在左捺笔变成点,在下伸展用正捺,撇捺交在中心线。
第二十四法:建字底部较难写,双折切记不写宽,捺笔左细右端粗,一波三折向右展。
第二十五法:干字旁部竖垂直,悬针垂露都可用,上横较短下横长,两横务必要平行。
第二十六法:工字旁部横相背,竖笔左斜带撇意,上下两横近距离,工字在左横变提。
第二十七法:土字头部竖正中,竖笔上粗下端细,上横较短下横长,土字在左横变提。
第二十八法:草字头部不可宽,左低右高见阴阳,古写先竖再写挑,然后写横撇跟上。
第二十九法:算字下部横笔长,横担上写求稳当,撇为竖撇竖垂露,竖撇较短右竖长。
第三十法:大字在中用竖撇,大字作头撇捺展,下有长横撇笔收,大字在下捺变点。
第三十一法:力字折笔有棱角,挑钩不长有后跟,力在右旁多下移,力在下部要收紧。
第三十二法:尤字部首横宜短,在左撇细右钩扬,在右横笔右截长,挑钩里圆外沿方。
第三十三法:提手旁部横抗肩,横笔左长右截短,竖笔垂直腰部细,提锋过横不可远。
第三十四法:寸字部首横抗肩,竖钩垂直中间细,挑钩宜锐有后跟,点笔宜高不宜低。
第三十五法:武字右钩写法难,横笔必须大抗肩,斜钩遒劲用腕力,点笔高昂要饱满。
第三十六法:口字旁部有定法,上端开肩下端收,底横微长托右竖,写出口字三出头。
第三十七法:全包围部不写大,围而不堵是妙法,右竖稍长不呆板,两竖相背字高雅。
第三十八法:巾字上边不开肩,横笔较细稍抗肩,三竖垂直且等距,中竖较长左右短。
第三十九法:山字在上不写宽,横笔抗肩向下弯,山在左部横斜写,在下右竖变成点。
第四十法:双人偏旁立左部,下撇头顶上撇肚,上下两撇不平行,竖笔上细下垂露。
第四十一法:三撇联写有妙法,下撇头照上撇胸,最后一撇应写长,三撇间距要相等。
第四十二法:犯左旁不好写,两撇长短不平行,弯钩上弯下截弧,挑钩里圆外方整。
第四十三法:夏字下部有妙法,两撇伸缩不平行,首撇写长次撇短,捺笔与撇应对称。
第四十四法:丸字部首先写撇,撇笔温柔不可长,先撇再钩是传统,钩身饱满显阳刚。
第四十五法:广字头点在中间,横笔抗肩撇伸展,撇笔有肚忌鼠尾。横和长撇不要连。
第四十六法:竖心旁部竖垂露,两点写后再写竖,次点照应首点头,竖笔中细两端粗。
第四十七法:三点水旁呈弧状,首点也可写撇点,次点较轻往下带,提指首点右边沿。
第四十八法:宝盖头部点正中,横钩如同鸟视胸,左截横短右稍长,上下收缩要分明。
第四十九法:走之旁部点右安,次笔写小别写3,平捺一波三个折,蚕头雁尾是关键。
第五十法:尸字作头横抗肩,两横平行不写宽,长撇有肚不鼠尾,整字上收下部展。
王羲之碑帖
第五十一法:弓字在左不可宽,各横平行且抗肩,次横微长托右竖,折钩不长要饱满。
第五十二法:女字在左撇高昂,横笔斜写变为提,提笔位置在折上,撇首折脚上下齐。
第五十三法:女字在下首撇短,折笔用力象右展,横笔位置在折上,长横长写为横担。
第五十四法:党字上部竖在中,左点右撇要呼应,左点稍低右撇高,横钩如同鸟视胸。
第五十五法:学字下部横不长,竖钩写弧更适应,挑钩角度比较大,横笔下弯有弹性。
第五十六法:巢字之头三折联,中间撇折应写小。三个撇折忌活弯,左折较低右较高。
第五十七法:王字旁部横抗肩,竖笔在中向左弯,底横变提不写长,王字在左不要宽。
第五十八法:琴字上部两个王,左王较低右王高,各横平行且等距,横笔抗肩是常招。
第五十九法:天字在上横抗肩,两横写短撇捺展,撇笔稍弯阴柔美,捺笔阳刚波脚宽。
第六十法:食字旁部撇较陡,横笔短写竖左弯,提锋遥指下笔首,整个偏旁不可宽。
第六十一法:木字在中竖垂直,横笔较短撇捺展,木字偏旁横抗肩,竖笔穿在竖右端。
第六十二法:木字在下横笔长,竖钩遒劲显神威,左右撇捺缩成点,两点上移不下坠。
第六十三法:木字在上横勿长,撇捺伸展显阳刚,右捺适宜用反捺,上展下收字健康。
第六十四法:木字在右撇笔短,竖笔穿在横左端,竖笔挺拔用垂露,捺笔飘扬向右展。
第六十五法:支字做旁横抗肩,竖笔上粗向左弯,撇笔稍细又弯曲,捺笔刚劲向右展。
第六十六法:不字横笔不可长,撇捺宜展不宜收,捺笔适宜用反捺,竖笔垂直不挑钩。
第六十七法:犬字在右横笔短,横笔右高大抗肩,点笔高扬显精神,捺笔飘扬向右展。
第六十八法:歹字作旁横抗肩,次撇写长首撇短,横撇之横轻轻带,点笔靠上用小点。
第六十九法:戈字在右横抗肩,斜钩起笔字中间,钩身长写用腕力,撇笔上写笔画短。
第七十法:比字作头左匕小,左匕竖画向左弯,左匕宜低不宜高,比字忌窄应写宽。
王羲之碑帖
第七十一法:牙字旁部横笔短,竖长撇短横抗肩,竖笔垂直不可弯,挑钩宜短应饱满。
第七十二法:瓦字旁部横不长,撇折缩小钩飞扬,右钩适合用腕力,点笔缩小往里藏。
第七十三法:日字在上不可宽,左低右高横抗肩,底横微长托左竖,整字上阴下部阳。
第七十四法:日字在左部首窄,位置上移字美观,内横写点三横提,整字左收右部展。
第七十五法:日字在下日稍宽,左竖较短右竖长,位置写在正中间,上展下收分阴阳。
第七十六法;中字在上竖左斜,扁口下窄上边宽,在右在下竖垂直,书法术语称开肩。
第七十七法;牛字在左横抗肩,撇横两笔可一笔,竖笔垂直可带钩,牛字次横变为提。
第七十八法:手字作旁撇平写,两横平行底横展,竖钩适合弧竖钩。钩度较大字美观。
第七十九法:毛字部首撇平写,横笔宜短大抗肩,竖弯钩笔向右展,钩身竖细横饱满。
第八十法:气字在上横宜短,三横平行大抗肩,钩身腕力显遒劲,挑钩衄挫钩饱满。
第八十一法:政字右旁为反文,首撇较陡横抗肩,次撇起笔横左段,捺接撇尾波脚展。
第八十二法:片字在左常异写,最后一笔可两笔,撇笔必须用竖撇,末笔垂露两竖齐。
第八十三法:斤字作旁首撇平,写成平撇不糊涂,撇右是竖必竖撇,最后竖笔必垂露。
第八十四法:采字字头撇写平,三点抱紧有呼应,左底右高见阴阳,不连上下字通风。
第八十五法:父字作头右点高,上部两点要紧抱,撇笔较细捺饱满,撇捺伸展字体好。
第八十六法:月字在左不能宽,撇竖相背钩要短,撇身必须用竖撇,三横等距又抗肩。
第八十七法:月字在右月稍宽,三横平行且抗肩,竖钩中细两端粗,内横不能写成点。
第八十八法:欠字在右横笔短,次撇入笔上撇下,次撇多用尖头撇,正捺也可用反捺。
第八十九法;设字右旁上部收,两笔回锋不写宽,下部撇细捺饱满,撇笔阴柔捺笔展。
第九十法:文字作旁点高昂,横笔斜写叫抗肩,撇的起笔在点下,捺笔上细下饱满。
第九十一法:方字点笔在中间,横笔右高叫抗肩,先钩后撇笔顺对,钩落字的中心线。
第九十二法:火字在下先两点,长撇必须用竖撇,撇的上端竖着写,写到中部再出撇。
第九十三法:火作偏旁不宜宽,撇身竖写是关键,先写两点后竖撇,捺笔缩小写成点。
第九十四法:火字在下为四点,四点上端一条线,前三较小右点大,四点写地比上宽。
第九十五法:斗字在右横抗肩,两点也可写撇点,竖笔高昂且垂直,悬针垂露皆不偏。
第九十六法:户字作头横抗肩,点笔也可写作横,三横平行且等距,下部多寡横决定。
第九十七法:礼字左部点靠右,竖笔垂露横抗肩,撇横左端上下齐,右点写在撇竖间。
第九十八法:心字作底钩难写,如同初月挂长天,中间小点为仰点,末点高昂向下看。
第九十九法:母字旁部身不宽,撇折之折长饱满,两横一折要等距,中间长横要伸展。
第一百法:水字永字一样法,竖笔较细钩饱满,横撇离横求平衡,右撇左横一道线。
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笔画的长短疏密、偏旁的大小高低,都有一定的安排处置,这就叫做间架结构。虽然书法形态万千,书家风格不同,但总离不开一个法度,总有规律可寻。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总结如下:
这份资料根据《李淳大字结构84法》以及清代楷书名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总结而成,去掉了其中不实用以及不适合现代汉字的部分,去繁就简,同时配以6个范字,非常实用,适合初学书法入门使用。
1、横平竖直
我们平时所讲的“横平”,指的是横画平稳,并非水平之意。横我向右上斜5--10度,在书法上叫“取斜势”。“竖直”指的是竖画挺劲,也并非垂直之意。根据字形可斜、可正、可曲、可直。-如下图:-
2、上紧下松
字形上部笔画较紧凑,下部较疏朗。--如下图:
3、上开下合
口字,或带扁形口的字,如山字底、草字头等,都应上稍宽而放,下稍窄而收。--如下图:
4、上收下放
字下部有撇、捺及长横等伸展笔画时,上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下部应左右伸展以托上,称作“地载”。如下图:
5、上放下收
字上部有伸展笔画时,下部结构单位应收紧;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6、伸左让右
为让右,字左旁的横画被竖画分割为两段者,左长右短。-
7、左细右粗
字中多条竖画排列时,左竖较细,右竖较粗。-
8、左短右长
凡有长口框的部分,左竖短而佃,右竖长而粗。-
9、左断右连
口框或两纵向笔画之间的小横,一般连左竖,而不连右竖。如果有中竖穿过小横时,通常小横在左右两竖间悬空。-
10、左小上提
左右结构中,当左小右大时,左小者宜在右大者中间稍偏上。-
点击上图购买
11、右小下落
左右结构中,当右小左大时,右小者宜居左大者中间稍偏下。-
12、左窄右宽
左耳狭窄且稍短以让右;右耳稍宽且悬针竖长以配左。-
13、左垂右悬
字中有多条竖画时,左边竖不能写成悬针。-
14、左顾右盼
注意左右各结构单位及小笔画的形态,使之生动,联系密切。-
15、左右对称
以中竖为准,左右笔画长短、高低、宽窄协调,以求均衡。-
16、左下、左上包围,内部稍偏右
左上包围或左下包围时,内部结构宜稍偏右书写,使整字重心居格中。
17、右上包围,内部稍偏左
右上包围,内部结构单位宜稍偏左书写,使整字重心居格中。-
18、撇低捺高
撇尖与捺尾的连线为一斜线(另左右两点写不法与其相同),这也与取斜势有关。-
19、空档均匀
有多横或多竖排列时,尽量使上下或左右各个空档均匀。-
20、钩对中心
弯钩和横折斜钩,其钩尖的顿笔位置对准或接近本结构单位或本字中心线为佳。
21、四周平稳
凡带方框的字,外框平稳方正,不能倾斜成平行四边形状。-
22、内满偏左
方框内的结构单位应占满内部空间并稍稍人偏左。-
23、无画包竖
当口内无笔画时,口框右下角横伸出以包竖。-
24、有画包横
当口内有笔画时,口框右下角竖伸出以包横。-
25、交叉居中
撇捺交叉点宜在本结构单位或本字中心线上。-
26、捺不重复
凡有两捺以上存在时,只须伸展一捺,其它变点。-
27、笔断意连
虽然笔笔独立,但务使上笔与下笔之间,运动轨迹自然,有一内在联系。-
28、撇尖进框
由上撇下框组成时,一般撇尖插入框内。-
29、内收外放
中间聚拢,字外围疏散放开,与颜体字相反。-
30、撇起竖右
在有竖与撇相连的字中,撇的起笔位置一般在竖的右边。-
书法中一个字的“重心”到底在哪?
我们练字时经常听人说到"注意字的重心!"然而重心到底是什么?怎样找到一个字的重心?重心又有啥用呢?
这里分享出我个人的见解。
零、重心是量的分配的产物
要理解重心,首先要明确重心的概念,搞清楚当我们说重心时,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
笔者的基本论点是:重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量的分配的产物,而不是物理或几何上的点。
即是说,书法中所指的重心和物理或几何的重心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物理或几何的重心,对书法并没有什么帮助。
三角形的几何重心
比如,一个"才"字,把它的外轮廓画出来,找到其几何重心。然后呢?这个点对写字有什么帮助吗?
并没有。
真正对书法有帮助的重心是什么呢?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当"由甲"两字写在一行时,重心的作用立马凸显出来。
左侧的"由甲"只是机械地排列起来,没有考虑字本身的重心分配,右侧的"由甲"则进行了比较高级的对齐,把两字的重心放到了一条线上,组合更合理,看起来更顺眼。
由此可知,重心在一个字中"量比较大"的地方。横向书写时,章法上要使各字的重心在一条直线上,才能齐而不乱。
不止字与字之间,字中各部分的组合,也要考虑重心。
对于"初"字,左边的"衤"旁,下半部分量重,那么就要让右边的"刀"与其重心对齐,这样视觉才会平衡。"刀"不能偏高、不能偏低、不能写太大。
"和"字也一样。
重心因量的分配而产生。这里的量是指笔画的数量和分量(粗细、长短),左右相比,量相等则重心居中,量不等则重心偏向一侧,上下亦然。
对写字有帮助的"重心",并不是重心对应的那个"点",而是理解重心背后蕴含着的"量的分配"的思想。一个字,左右的笔画分配好了,上下的笔画分配好了,整个字不就写好了吗?
至于怎么分配?下面细说。
一、初级的重心是居中居正
此时,重心即中心,量的分配均匀。适用于对称的字或笔画特性左右、上下差异不大的字。
比如"重"字,很明显,左右应该对称,两侧的"量"分布均匀,那么重心就在中线。
"木"字,左右差异不大,重心也在中线。
读者写任何字,不管独体还是合体,都要先树立左右、上下比较的思维,比较之后,差异不大则重心居中居正,密切注意字的中线。明代赵宧光说"写左,意念在右;写右,意念在左。"就是这个意思。
那如果差异很大或想故意制造差异呢?
二、高级的重心是偏右偏上
各部分差异不大的字故意制造差异,则重心偏右或偏上比较好看。
为什么要故意制造差异?因为艺术拒绝死板,数学上的对称会带来一定美感,但同时也显得刻板生硬,如同电脑字一样,缺少一些灵动的变化。
还是"重"字,如果想打破特别对称的状态,可以选择将长横向右延伸(整个字重心偏左)或向左延伸(整个字重心偏右)。结论是:重心偏右比偏左好看。如下图。
比如"人"字,撇弱捺强,就是重心偏右,撇强捺弱,一定很丑。
"才"字的竖钩若放在横的中间,则整体重心偏左,放在横的右侧,则整体重心偏右。很显然,偏右比偏左好看。
重心偏右最简单的模型是"十"字,当竖画放在横的中间时,整个字大致对称,但稍显死板,把竖放在右边,重心右移就灵动一些。
再来看:重心偏上比偏下好看。
仍然是"重"字,它上下都有横,我们默认了把上面的横拉长为长横,那如果下面的横写长呢?
可以发现,右图的字重心偏下时,"重"字变丑了。所以当存在选择性时,要选择重心偏上才好看。
"十"字,把竖拉长,其实是把字的重心向上移,整个字更好看。类似的"中"、"申"、"耳"等都是这样。
我们再举"军"字,能看到重心偏右偏上了吗?
当然,有些字的笔画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左重右轻(如"劉"),或必须下重上轻(如"土"),那就顺其自然即可。去偏向笔画数量和分量大的一方。
但偏右偏上的字占绝大多数,掌握此规律,临帖一定会事半功倍。
这便是重心的偏移。
三、终极的重心是动态平衡
重心偏右偏上虽然好看,却仍不够完美。因为整个字依然是静态的,没有动感。怎么更上一层楼呢?
来看"戈"字。很容易判断它的重心是偏右的,因为大多数笔画都分布在右边。
然而这个字并不完美,因为太守规律了,每个笔画都僵死在自己固定的位置。
现在,我稍微改变一个笔画,让横倾斜一点。
横倾斜后,整个字瞬间有了"向左倒"的趋势,重心好像往左偏了一点,这就产生了动感。
左图,重心肯定在右边→静态。
右图,重心在右边,又好像要往左倒→动态。
如果根据量的分配的定义,右图的重心仍在右边(右边量大),只是由于横的倾斜产生了重心往左偏的假象。
我称其为"重心假移"。
重心假移主要是由横的倾斜来完成的。
重心太靠右→倾斜横←重心有左移的趋势。
这样的字,你早已数见不鲜。还记得前面的"重"、"木"、"军"吗?
在设计重心的动态平衡上,米芾是一把好手,请多多参悟。
米芾《苕溪诗帖》片段
总结
我们不妨再讲深入一些,重心的本质是量的分配,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阴阳",所谓"动态平衡"就是"阴阳中和"。首先要有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如大小、藏露、浓淡、方圆、正斜……),没有差异要制造差异,制造差异不够还要扩大差异,最后再解决掉这个差异,层次无比丰富,元素无比和谐,便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便是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
"艺者,道之形也。"
——刘熙载《艺概》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