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教授认为,针灸在治疗青盲、风牵偏视、白涩症、聚星障、高风内障、耳疖、耳带状疱疹、耳胀、耳闭、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鼻疔、鼻窒、鼻鼽、鼻渊、鼻衄、咽痹、乳蛾、喉痈、喉喑、梅核气、口疮、扁平苔藓、剥脱性唇炎、舌下腺囊肿等疾病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般采用经络取穴、辨证取穴、经验取穴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腧穴施治。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补法。根据病情需要,得气后出针或留针10~30分钟。
(1)眼病
实证,可选局部穴位如睛明、承泣、四白、球后、上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鱼腰等,以散邪通窍、利窍明目;或取离眼稍远点的头面部穴位如地仓、巨髎、颧髎、阳白、承光、络却、颊车、头维、玉枕、天柱、翳风、角孙、上关、悬颅、悬厘、曲鬓、头临泣、目窗、风池、风府、百会、印堂、上星、太阳、牵正、翳明等,以增强散邪明目之效。
远部穴位可选四肢肘膝以下的合谷、列缺、太渊、阳溪、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后溪、承山、昆仑、束骨、水泉、内关、关冲、液门、阳池、足临泣、侠溪、足窍阴、太冲、曲泉等,以祛邪或导邪于下、增强祛邪明目之效。
每次选取局部穴位或离眼稍远的头部穴位及远部穴位各1~2个,颜面及眼周围的局部穴位大多采用直刺或平刺,进针0.3~0.5寸,眼部穴位忌提插、捻转;其它离眼较远的穴位可提插、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出针或留针20分钟。
虚证,选取局部及离眼稍远点的头面部穴位同实证。
若阴虚、精血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三阴交、阴陵泉等,或选背部的穴位如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等。
若阳气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足三里、隐白、大都、公孙、太白、商丘、复溜等,或选背部及腹部的穴位如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膏肓俞、命门、关元、气海、神阙、期门、大赫等。
每次各选1~2个,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耳病
实证,可选局部穴位如下关、听宫、耳门、听会、上关、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和髎、曲鬓、头窍阴、完骨等,以散邪通窍、聪耳宁神;或取离耳稍远点的头部穴位如太阳、翳明、风池、风府、脑户、强间、百会、四神聪、前顶、上星、神庭等,以增强散邪聪耳之效。
远部穴位可选四肢肘膝以下的少商、合谷、丰隆、液门、中渚、外关、支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行间等,以祛邪或导邪于下、增强祛邪聪耳之效。
每次选取局部穴位、离耳稍远点的头部穴位及远部穴位各1~2个,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出针或留针20分钟。
虚证,选取局部及离耳稍远点的头部穴位同实证。
若阴虚、精血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三阴交、阴陵泉等,或选背部的穴位如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等。
若阳气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足三里、隐白、大都、公孙、太白、商丘、复溜等,或选背部及腹部的穴位如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膏肓俞、命门、关元、气海等。
每次各选1~2个,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3)鼻病
实证,可选局部穴位如迎香、口禾髎、素髎、巨髎、鼻通、鼻交頞中、鼻流、内迎香、散笑等,以祛邪通窍;或取离鼻稍远点的头面部穴位如太阳、印堂、瞳子髎、颔厌、悬厘、曲鬓、风池、目窗、承灵、翳明、风府、脑户、强间、百会、四神聪、前顶、上星、神庭、龈交、曲差、五处、通天、玉枕、天柱、翳风、耳和髎、丝竹空等,以增强祛邪通窍之效。
远部穴位可选四肢肘膝以下的列缺、经渠、太渊、少商、二间、合谷、曲池、足三里、丰隆、解溪、内庭、少泽、前谷、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等,以祛邪或导邪于下、增强祛邪通鼻窍之效。
每次选取局部穴位、离鼻稍远点的头面部穴位及远部穴位各1~2个,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出针或留针20分钟。
虚证,选取局部及离鼻稍远点的头面部穴位同实证,若阳气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足三里、隐白、大都、公孙、太白、商丘、复溜等,或选背部及腹部的穴位如脾俞、胃俞、肾俞、关元俞、膏肓俞、命门、关元、气海等。
若阴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三阴交、阴陵泉等,或选背部的穴位如肺俞、脾俞、心俞、肝俞、肾俞等。
每次各选1~2个,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4)咽喉病
实证,可选局部穴位如廉泉、人迎、大迎、水突、扶突、气舍、天鼎、天突、天窗、天容、缺盆、金津、玉液、开音1号、开音2号、开音3号、咽安1号、咽安2号、咽安3号等,以祛邪消肿利咽喉;或取离咽喉稍远点的头颈部穴位如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风池、头窍阴、完骨等,以增强祛邪消肿利咽喉之效。
远部穴位可选四肢肘膝以下的少商、关冲、液门、三阳络、四渎、丰隆、尺泽、孔最、鱼际、商阳、二间、三间、合谷、偏历、温溜、曲池、足三里、内庭、厉兑、少泽等,以祛邪或导邪于下、增强祛邪消肿利咽喉之效。
每次选取局部穴位、离咽喉稍远点的头颈部穴位及远部穴位各1~2个,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出针或留针20分钟。
虚证,选取局部及离咽喉稍远点的头部穴位同实证。
若阴虚、精血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三阴交、阴陵泉等,或选背部的穴位如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等。
若阳气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足三里、隐白、大都、公孙、太白、商丘、复溜等,或选背部及腹部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关元俞、膏肓俞、命门、关元、气海等。
每次各选1~2个,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5)口腔病
实证,可选局部穴位如水沟、地仓、迎香、承浆、夹承浆、龈交、廉泉、金津、玉液、咽安1号、咽安2号、咽安3号等,以祛邪消肿利口齿;或取离口腔稍远点的头颈部穴位如下关、颊车、禾髎、巨髎、颧髎、牵正、大迎、翳风、风池等,以增强祛邪消肿利口齿之效。
远部穴位可选四肢肘膝以下的合谷、外关、列缺、二间、三间、冲阳、解溪、足三里、丰隆、神门、阴谷、照海、太冲、三阴交、中冲、内庭、厉兑、涌泉等,以祛邪或导邪于下、增强祛邪消肿利口齿之效。
每次选取局部穴位、离口齿稍远点的头颈部穴位及远部穴位各1~2个,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出针或留针20分钟。
虚证,选取局部及离口齿稍远点的头部穴位同实证。
若阴虚、精血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等,或选背部的穴位如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膀胱俞等;。
若阳气亏虚,可选远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足三里、隐白、大都、公孙、太白、商丘、复溜等,或选背部及腹部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关元俞、膏肓俞、命门、关元、气海等。
每次各选1~2个,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来源:《旴医谢强五官针灸传珍》
“旴江医学”是江西境内所形成的中医药学术群体,与安徽的“新安医派”、江苏的“孟河医派”、广东的“岭南医派”为我国重要的四大地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