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眼法
点眼法是将具有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等作用的药水或易溶化的药粉直接点入眼内,以治疗外眼疾病的方法。
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用矾石和枣膏制成膏剂治目中风肿;用贝齿、珍珠制成散剂治目病。唐以后,点眼法不时展开,不只作为治疗外障眼病的方法而常用,而且逐渐扩展到用于治疗眼科以外的某些疾病。《理瀹骈文》记载了用点眼法治疗干冷发黄、阴性呃逆、痘疹、胃痛、腰痛等;50年代后,这一治法也失掉不时充实和完善,而愈加安全、有效。
病人坐于避风静处,头部仰起,双目上视,将下眼睑向下掰开,使所点药液滴入睑内1~2滴,悄然将上睑提起,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眼内,令病人用手指压住大眦泪窍处,闭目仰面数分钟,待药力已行,再渐渐睁眼。普通每日点3~4次,遇急重者,可每隔数分钟或半小时点眼1次,酌情而定。
一、角膜炎
青鱼胆(《偏方大全》)青鱼胆1只。将青鱼胆阴干,研碎过筛取极细粉末,点于眼角上,早晚各1次,3日即愈。功用疏风清暖。主治肝经风暖型角膜炎。
二、沙眼
炉甘石散(《李时珍濒湖集简方》)炉甘石g,黄连g(锉豆大),片脑5g。将上药前2味入银石器内,加水2碗,煮2沸时,去黄连为末,入片脑研匀罐收。每点少许,频用取效。功用清暖解毒,收敛止泪。主治瘢痕出现期沙眼。
三、赤膜下垂
清凉煎(《中医眼科学》)龙脑、腻粉、马牙硝、秦皮各30g,黄连、防风各1g。上药为极细末。以水2碗浸药2日后,煎取2大盏,滤去渣,更煎3~5沸。参与龙脑,搅匀密封,勿令尘入,用之点眼立效。功用清暖退翳。主治肝经火炽型赤膜下垂。
四、胬肉攀睛
连乳眼药水(《中医简易外治法》)人乳10g,川连2g。先将川连与开水30g煎沸过滤,再将其水与人乳调匀装眼药水瓶,每日点眼6次(夏季,人乳与川连每晚煮开后贮放,第2日可再用,以防蜕变)。功用清暖消胬。主治中止性胬肉。
2、滴眼法
滴眼法系指将药物精制成药液,滴眼治病的方法。每日滴眼次数不等。
唐代《千金方》中更详细地记载了用棉蘸药汁注目眦中的滴眼法,如《鲆溪外治方选》中用甘草、梅片化水滴眼治疗伤寒无汗。
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一般每日3—4次。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一、天行赤眼(红眼病)
板蓝根注射液(湖南中医杂志;5(1):45)板蓝根注射液1支。取上药滴眼,每次2~4滴,每日4次,3天为1疗程。功用清暖解毒。主治天行赤眼。
二、聚星障
鱼腥草注射液1支。取上药点眼,每次4~6滴,每日4~6次,3天1疗程。功用清热解毒。主治聚星障。
三、迎风赤烂(睑缘炎)
药物组成五倍子25g制剂用法加水ml,约浸2小时后文火煎沸50分钟,浓缩至ml,待冷后用10层纱布过滤去渣,用10%氢氧化钠调整pH值至7左右,通过滤球精滤后加入0.%硝基苯汞防腐抑菌,即成5%的五倍子滴眼液,灌瓶封装,经高压消毒后备用。用5%五倍子滴眼液10ml再用棉签醮5%五倍子滴眼液涂擦患处,使睑缘清洁后,结膜囊点本品1~2滴,每日6次,3日为1疗程。(卞锡五.中国中医眼科杂志,,5(4):)
3、涂眼法
涂眼法系指将药物制成眼膏,涂于眼内治病的方法。以达到长期对眼部的治疗作用。
左手持棉签拉开下睑,右手持软膏直接将药膏挤入结膜囊内,如不需用眼垫包敷眼睛,可令病人眼睛闭合数分钟,以助药膏在结膜囊内溶化分布,也可轻轻按摩眼睑,使眼膏均匀涂布并用棉签或棉球擦净眼睑周围的眼膏。
一.针眼、胞生痰核
白蜜12两(慢火熬,去沫,滤过),朱砂1分(细研),黄丹3分(细罗过),马牙消3分(细研),蕤仁1分(汤浸,去赤皮,研),黄连半两(去须,细锉),黄柏半两(细锉)。上药与炼蜜搅令匀,入于青竹筒内,安于釜汤中煮,自早至夜,不得住火,水少别暖水更添,时时用槐杖子搅之,至来日早晨取之,以绵滤三两度取清者,用瓷瓶子盛之。用棉签涂于结膜囊内,每日2次,5天1疗程。
二、白睛溢血,赤脉作痛
鲤鱼胆5枚,黄连(去须,捣为末)15克。上药二味,以胆汁调黄连末,瓷盒盛,于饭上蒸一次取出,如干即入少许蜜,调似膏。每日五至七次,涂于目眦。三、角膜炎症,角膜溃疡所致的角膜瘢痕及角膜混浊。
消朦眼膏(国药准字Z),主要成分珍珠粉,冰片,硼砂。涂入结膜囊内,涂后最好作温热敷30分钟,一次适量(如绿豆大小),一日2~4次。
4、浸眼法
浸眼法:是用中药煎成药液浸泡眼部,使之直接用于眼部达到疏风导滞、退赤消肿、收泪止痒的目的。
药液倒入治疗眼浴杯内,患者先俯取首位,使洗眼杯缘与眼窝缘紧紧靠贴,然后仰首,并张眼瞬目,进行洗涤,3次/日,次/20min每次约20分钟。
1.针眼(麦粒肿)
桑白皮、黄芩、地骨皮、知母、麦冬、桔梗各12克,连翘、赤芍各12克,水煎液滤过之后倒入眼浴杯内,进行浴眼,2次/日。
5、洗眼法
洗眼法系指以清水、淡盐水、药物煎液冲洗结膜囊可除去结膜囊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减少对眼的损害。可清除灰尘或细菌,避免感染。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塑料布置于枕后或前胸,病人自持接水器并紧贴洗眼一侧的颧弓下,保持水平,操作者左手4、5指挟棉球,拇指和食指翻上睑,并使拇指固定于眼眶上缘,再以食指翻下睑,将上下眼睑分开。右手持洗眼壶,让病人作眼球转动以配合冲洗,冲洗完毕,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干冲洗时留下的液体。
一、急性结膜炎
菊连汤(江苏中医;(5):39)杭菊花3g,川黄连1.5g。上药加雨水ml,浓煎至ml,以极细密的消毒纱布过滤,俟冷,即可将药液盛洗眼壶里,洗眼用,每日4~6次。2~3天为]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二、角膜炎
青盐硼砂汤(《眼科临证笔记》)青盐9g,硼砂、铜绿、白巩各6g,乌梅3个,川椒7个,杏仁7个,花针7个。上药共为一处,水半碗,装入洗眼壶冲洗患眼,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肝胆热毒型角膜炎。
三、沙眼
沙眼洗剂(《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霜桑叶10g,元明粉5g。将上药煮沸5分钟后,去渣、澄清过滤,取汁备用。每日洗眼2次。功能疏风清热。主治浸润进行期沙眼。
6、熏眼法
熏眼法系指用药物煎水,用其蒸腾之热气熏治眼疾的方法,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使用前,在煎药锅或盛药的器皿上放一盖板(硬纸板或薄木板均可)。盖上开一个洞,洞口大小与眼眶范围大小一样,双眼熏时可开两个相同的洞。药物煎成,用盖板覆盖在药锅或盛药的器皿口上,将患眼置于洞口熏之。
一.神水将枯(结膜干燥综合征)
五爪龙10g、石斛15g、谷精子10g、木贼10g、女贞子15g、金蝉花5g、蕤仁肉10g、菊花10g、夏枯草10g、生地黄15g。中药煎煮好后,利用药的热气熏蒸眼部,其温度以能忍受而不烫伤为佳,每日3次。每次15分钟。
二、针眼(麦粒肿)
菊花、桑叶、竹叶各20g。将上药用水煎。用药液的蒸气熏蒸双眼,其温度以能忍受而不烫伤为佳,每日3次,每次15分钟,予以清肝明目。
三、天行赤眼暴翳(流行性角结膜炎)
黄连15g、黄芩15g、龙胆草15g、生地黄10g、升麻10g、柴胡10g、蝉衣10g、蛇衣10g。将上药用水煎。用药液的蒸气熏蒸双眼,其温度以能忍受而不烫伤为佳,每日3次,每次15分钟。主治肺肝两经火盛型。
7、敷眼法
敷法分热敷、冷敷、药物敷三种。
一、热敷:
先用凡士林或抗生素眼膏涂于胞睑皮肤面上,呈薄薄一层,然后用消毒毛巾或纱布数层,放于沸水内浸湿,取出后拧干,候温度适中时,即置于胞睑上,时时更换以保持温热。每次20分钟,每日3次。注意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常用生盐、葱百、艾叶、吴茱萸等炒热,布包敷。
二、冷敷:
一般用冷水毛巾或冰块橡皮袋敷之,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三、药敷:
敷药时先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需要,选用水或茶水、蜜、人乳、姜汁、醋、胆汁、麻油、鸡蛋清、鸡蛋油等,将药末调成糊状,敷于胞睑之上。
(1)热敷:适用于眼外伤48小时后的眼睑及结膜瘀血
(2)冷敷:适用于胞睑外伤后24小时内的皮下出血肿胀,亦可用于眼部之赤肿痛甚者。
(3)药敷:霜桑叶20克洗净,水煎去渣,放凉后用干毛巾浸药液敷病眼,一般每日多次,适用于干眼症;鲜地黄20g、白萝卜20g、芙蓉花20g洗净后,研细末后加入蜂蜜或醋调成糊状,然后将外敷药置于棉纸内敷眼。常用于眼部挫伤的青、紫、肿、痛者。
8、钩割法
钩割法系指将生于胞睑内面、白睛等处的赤脉及瘜肉钩起割去的治疗方法。
本法是在针灸麻醉后以钩针挽起病变组织,用刀或铍针割除的治法。钩割时必须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尤其不能损伤黑睛。清晨空腹及过劳时不宜手术,以防晕倒。
切除胬肉及其他眼部赘生物
9、熨烙法
系指以特制之烙器或火针熨烙患部的治法。
常于钩割后继用火烙,其目的在于预防病变复发,且有止血作用。熨烙时须定位精确,不可过度烧灼,以免损伤后遗留瘢痕及伤害正常邻近组织。
切除胬肉及其他眼部赘生物后的止血治疗。
10、眼部注射法
(1)球结膜下注射:本法是将药物注射人结膜下的方法。
(2)球后注射:本法是将药物注入眼球后部的方法。
(1)球结膜下注射:用0.5%一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注射时,患者的头应固定不动,注射者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牵开下睑,另一手持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嘱患者向上注视,充分暴露下方球结膜,然后将注射针头(常用皮内针头)针孔向上,在角膜缘与穹窿部之间,使针头与角膜缘平行,避开血管,约呈45℃角,刺人球结膜下,勿刺伤巩膜(若为散大瞳孔药物,应尽量靠近角膜缘进针)。缓缓注人药液。
(2)球后注射:常规消毒患眼下睑及近下睑的眶缘皮肤。嘱患者眼球尽量向内上方注视,在眶下缘外、中l乃交界处,将盛有药液的注射器,用齿科5号针头(长约35—40毫米)垂直刺入皮肤(亦可从外下方穹窿部进针)约10—15毫米,然后将针尖倾斜向鼻上方,指向眶尖部,缓缓推进,深达25—30毫米,针尖恰好在肌椎内睫状神经节与球壁之间(当针进入肌椎时,有轻微抵触感),抽吸无回血后,即可缓缓注入药液。
1.球结膜下注射
(1)鱼腥草注射液1支,1ml注射器抽吸注射液作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3天一疗程,适用于急慢性结膜炎。
(2)银黄注射液1支,1ml注射器抽吸注射液作结膜下注射,每日1次,3天一疗程,适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泡性角膜炎等。
2.球后注射
(1)丹参注射液和麝香注射液各1支,1ml注射器抽吸上述注射液作球后注射,每日1次,7天一疗程,适用于青芒等视神经受损疾病。
(2)三七注射液1支,1ml注射器抽吸上述注射液作球后注射,每日1次,3天一疗程,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球后出血。
11、针灸
针灸系指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
(1)视网膜色素变性
1.取穴:主穴:睛明、球后、风池、上明。
配穴:翳明、足三里、三阴交、光明、太溪。
主穴每次取2~3穴,配穴酌加2穴。眼区穴以30~32号1.5~2寸细毫针,直刺,缓慢送针至有针感(多为眼球酸胀),留针。风池穴,针尖向同侧目内眦方向进针,反复提插至有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配穴用提插捻转烧山火手法。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色觉障碍
1.取穴:主穴:天牖、风池、瞳子髎、攒竹、睛明、臂臑、四白、承泣。
配穴:丝竹空、阳白、合谷、足三里、鱼腰。
主穴每次取2~3个,配穴1~2个。可轮流选用。眼区穴,用30号毫针,缓慢深刺1~1.5寸,直至眼球有明显的胀感。风池穴向同侧眼外眦方向进针,促使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不留针。余穴直刺至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尽量使针感向头、眼方向放射。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眼区穴位轻刮针柄20次,余穴运针1次。如条件许可,针后可嘱病人静坐或静卧1小时,闭目体会眼部感觉。第一疗程,每日1次,共10次,间隔3~7天后,行第二疗程,改为隔日1次。
12、耳压
耳压疗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等物贴压于耳穴表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色觉障碍
取穴:分2组1、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上关;2、球后、攒竹、翳明、阳白。
每次选1组,以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置于0.7×0.7厘米小方块胶布上,贴于耳穴,内外耳廓对贴,以加强刺激。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按压5分钟。每周贴敷2次,两组穴位交替轮用。
1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熬成膏,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
1.针眼(麦粒肿)
取穴:太阳
天南星、生地各等份,共研细末用蜂蜜调成膏状配。将上药适量,敷贴于患侧之太阳穴,上遮塑料薄膜,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约贴12小时后去掉,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2.春季结膜炎(暴风客热)
取穴:肺腧、脾腧、肾腧共6个穴位
白介子、甘遂、细辛各等份,研磨成粉,以姜汁调和,制成适当大小药饼敷于肺、脾、肾三腧共6个穴位,敷2小时后取下,5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14、局部按摩
局部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
青光眼
取穴:涌泉穴、复溜、养老穴。
青光眼患者快速摩擦双手,当感到双掌因摩擦发热时,迅速将手掌根部放在双眼球上,使眼球受到手的热敷。双手摩擦会产生高静电,眼球接触双掌会受到一股电流作用,产生治疗效应。
15、雷火灸
雷火灸是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机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
采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的棒式悬灸,主要对攒竹、鱼腰、瞳子髎、太阳、四白、睛明等眼周穴位采用旋转灸法,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6天为一疗程。
主要对青少年近视、斜视、弱视及干眼症有一定的疗效。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网络上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