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把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称为先秦。先秦绘画在一些古籍中已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商周的玉石雕刻,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没有发现绘画作品遗存的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可以从这些先秦时期铜器上的纹饰艺术形象中寻求到民族美术在我国最初阶段的发展,也可以间接了解这个时代绘画艺术的表现能力。
青铜器上纹饰有动物纹、自然气象纹、几何花纹,常见的有:饕餮、夔、龙、蟠螭、象、凤、鹤、蝉、蚕、以及云、雷、波浪、漩涡、三角、方格、菱形、连珠、绳索、沙粒、垂幛等。到了战国,还出现了以写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纹饰,如车马、狩猎、乐舞、战斗等。
父戊舟爵通高23厘米。爵长圆腹,圜底,前流后尾,流侧有伞形柱,兽首扳,三锥形足。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表明“舟”是这件青铜器的所有者,为祭祀“父戊”做此爵。
亚觚“觚”是一种古代酒器,喇叭形口,细腰长身,高圈足,用以盛酒。“亚”字,有人认为是造器主的姓氏,也有人认为是官名。这件“亚觚”是古代流传品,于河南省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亚觚”细高的器身上设计有四条扉棱,侈口下饰蕉叶纹,腹与足部均饰兽面纹,形制秀丽优雅。
戊箙卣“卣”是一种古代盛酒的器具,而且专门盛放一种叫“秬鬯”的香酒。器形变化较多,腹部或圆或椭圆或方形,也有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凶猛的虎形。这枚邮图案上的“卣”为古代流传品,椭圆形口,深腹,圈足,有盖有提梁,器高33.3厘米,重克;因卣上有像钺和箭囊状的纹饰,故称为“戊箙卣”。
后母戊鼎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鼎”是一种古代饮器,用以烹煮和盛放肉食等。商周时,国家为了庆祝诸如长征、胜利、求雨、婚嫁等某一件大事,往往用鼎进行祭祀,并逐渐演变成为国家社稷的象征,故有“问鼎中原”的成语。这件“司母戊鼎”为直口,宽边,立耳,耳廓饰双虎噬人头纹、深腹、腹周边饰兽面纹,中间为白地,方腹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条粗壮的柱状足,高厘米,横长厘米,宽78厘米重为公斤。整件鼎铸造所用金属料约在公斤以上;经定量分析,其化学成分中含铜约为84.77%,含锡约为11.64%,含铅约为2.79%。鼎腹壁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故而得名。据考证,“司”为祠,意思为“祭祀”;“母戊”是商王文丁母亲的谥号,说明该鼎是文丁为祭祀“母戊”而铸。“司母戊鼎”为现存最大的殷代铜器,造型雄伟庄严,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平,堪称国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何尊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是中国西周早期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中央,指住在洛阳)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
伯矩鬲上下铸造大大小小的7个牛头,伯矩鬲盖内及颈部内铭文相同,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释读为:“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乙宝尊彝”。造精美绝伦,艺术水平高超,形象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铸造技术,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年北京琉璃河号墓出土,折沿方唇,直颈袋足,颈饰龙纹,装足作牛首形,盖为饰二相背的牛首,角翘起,两个钮作立体牛头,内壁和盖铸同铭15字,记偃侯赐伯矩的,伯矩作父祭器。周青铜礼器的食器中,鬲的数量不多。此器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造型华丽。器物造型为立耳、三袋形足,有平盖。鬲颈部饰一圈夔纹。在器腹连三袋足的体积感最强部位,装饰以大形的浮雕牛首,牛角尖端突起于器表。器盖上前后对称地饰一对同形的牛首,牛角翘起,与鬲耳相抵。在两牛首相接的中线位置铸一环钮,钮的两面饰一小形的立体牛首。全器装饰立体与浮雕的牛首共7个。整个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大方,不加地纹,而由立体的牛首和翘起的牛角、耳等细部所强化的轮廓线则是富于装饰性的。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利簋,又名檀公簋。.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前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年0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
蟠龙兽面纹罍西周初期蟠龙纹盖罍,盖径12厘米,口径16.5厘米,通盖高44.5厘米。器物面隆起,盖子上铸造有立体蟠龙,前足蹲踞,四周饶三长尾夔龙纹盘绕,器身侈口短颈,圆肩,敛腹,高圈足,肩部及两侧附兽首环耳,上腹饰对变形卷体夔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处及圈足饰夔纹,又附牛首形象鼻,通体雷纹衬地。铜罍的器盖上盘踞着一只昂首挺立的蟠龙,蟠龙双目凸出、双足前踞,背部还铸有立棱。在铜罍的肩部,装饰有两只夔龙纹的耳,罍身上则装饰着精美的纹饰,包括兽面纹、夔纹、凤鸟纹等,显示出商周时期的典型风格。年冬季,四川省彭县竹瓦街出土。
燕侯盂古代水酒器。年在辽宁凌源出土。敞口,深腹,附耳,圈足,以夔纹为主要纹饰,铭文表明此盂为燕侯所用。
日己方彝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年)。年陕西扶风出土。酒器。器高38.5厘米,重12.8公斤。”方彝为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
龟鱼纹方盘通高22.5cm,长73.2cm,宽45.2cm,重23.5kg。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
秦公簋作于秦景公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秦公之祭器,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有铭文一百零四字,分铸于器及盖上。器和盖上又各有秦汉间刻九字。铭文均由印模打就,青铜器的此种制作方法,仅见此例。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铭文字数,盖内和器内底共铸铭文字(其中重文3)。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制品。敛口微腹,兽首耳较大,圈足三兽首足。盖缘和口下饰兽目交纹,器上兽首倒置,圈足饰鳞纹,余饰横条纹,盖器同铭5字,记器公作此簋。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山王厝铁足鼎为铜身铁足,圆腹圜底,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环钮,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自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铭文字。方壶即通常所谓的钫,肩饰四条夔龙,腹两侧各有一铺首,通高63厘米,腹径35厘米,腹的四面刻铭文字。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字。中山王鼎、壶的铭文内容相似,主要是赞颂相邦率师伐燕而建立的功勋,并谴责燕王哙让王位于燕相子之,因为“臣主易位,逆天违人,故身死国亡”。文献记载,当时只是齐国乘机入侵,攻破燕都。今据鼎、壶铭文,中山国的相邦司马也率师参加了这次伐燕,并夺地数百里,城数十座。齐伐燕事发生在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鼎和壶的铸造时间当在此后不久。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是片言只语,王室世系也不清楚。中山王鼎、壶铭文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记录了四位先王的庙号,连同作器者王,作圆壶者,这就衔接起了前后共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对文献所载中山武公前后的历史作了重要补充。
曾侯乙匝为战国早期器物。高13.4厘米,口长19厘米,口宽18.8厘米。此器呈椭圆形,直口,方唇,腹微鼓,平底,假圈足。前有带盖流,后有龙形匝手。匝上铸出龙首、龙尾之状,内底亦铸铭文7字。颈腹有镶嵌的云纹和龙凤勾连纹样。于年在湖北隋洲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凤纹尊为春秋器物。高34厘米,口径41.4厘米,多口,垂腹,圈足,通过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颈部饰四组两两相背的分尾小鸟,腹部主纹是以一条S形纹饰带为栏首,饰以两对大形凤鸟纹,凤鸟相向,展翅挺立,目光炯炯有神。于年在江苏丹阳司徒窖藏出土。现藏江苏镇江博物馆。
散氏盘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曾仲游父壶为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觞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铭文。原器通高66厘米,上口长23.1厘米。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花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盖内壶内口内壁各有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曾中游父方壶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曾中游父方壶造型美观,文饰华丽,是技艺极高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西周青铜提梁卣体形扁圆,盖隆起,高25厘米,口径长12厘米宽9厘米。该器器形、纹饰等特征均接近于中原西周早期器,但斜直的盖面、小立鸟盖钮、以圈点纹作主纹的施饰风格则具有地方特色。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考石发现的卣器很多,吴国境内多出土于土墩墓或零星出土,这件青铜提梁卣可谓是代表之作。西周青铜提梁卣,该器横截面为椭圆形,有盖,腹倾垂,圈足有直裙,盖面斜直,盖纽为一小立鸟,扁提梁,两端有牛头形兽首。器颈部及盖顶面均饰以平行细绳纹相间的小圈点纹带,圈足饰斜三角云纹,提梁饰两行圈点纹。该器器形、纹饰等特征均接近于中原西周早期器,但斜直的盖面、小立鸟盖钮、以圈点纹作主纹的施饰风格则具有地方特色。小立钫盖钮亦常见于本地瓷器上,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呼之欲出,振翅即飞,赋予全器以一种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西周早期器。
《水陆攻战纹鉴》所展示的图案花纹,共分上、中、下三层。
有图案40组,刻画人物人。
表现出格斗、射杀、划船、击鼓、犒赏、送行等各种姿态。
情节丰富,风格精巧,技艺精湛。
青铜器的造型商周的青铜器,不少全器采取一种动物的造型。固然是根据制作这种容器的实际需要而加以设计的,但是它的成功,无疑是在描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的基础上获得的。片上嘀邮资图为大盂鼎:西周早期金文代表。又称甘三祀盂鼎,传清道光年间出土陕西郿县,鼎高.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3公斤,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字体瑰异凝重,雄奇姿放,在成、康的金文当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大盂鼎当属首位。
父乙觥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29.5厘米,全长31厘米,底部纵长12厘米,横长16.7厘米,重4.8公斤。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是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这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艺术珍品。父乙觥由盖、身、鋬和圈足等几部分组成。此器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器物的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瑰宝。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戊箙卣是一件商朝青铜器,它通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商朝有箙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戊箙之器传世尚有戊箙父癸甗及戊箙父辛卣,唯无“辰吴辰”字。此器无被祭人名。商戊箙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朝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牛首夔龙纹鼎为古代饮食器。年在陕西淳化出土。腹部有三个兽头,与鼎的三足对应,鼎口下一周纹饰是由两条夔龙纹相向相成的饕餮纹,器形宏伟。高厘米,口径83厘米,重公斤,是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作者:葫芦瘦喜猴
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