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托滩上的狼踪旧文很长

“明天早上,我带你去看狼,十几个、二十个有呢。没的怕,万玛扎西。”

老牧人这句话,让我兴奋的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早上,老人先把他的大黑狗关了起来,然后示意,我可以自己出发了。

我这才明白,原来老人的意思是:狗是对我最危险的,狼群倒没什么可怕……

碎石子叮叮当当的撞击声里,小比亚迪F0拐下土石路,开上了枯黄的大草原,在一道铁丝网的篱笆门前停下来。我跳下车,解开系着篱笆门的绳子,开了门,又钻进了车里。“好滴好滴,你熟滴很,真像我们这里的牧民了。”开车的英木召老爷子对我表示肯定。已经在村上的老爷子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自从我提出要去牧场上“住几天”,老爷子一直有点不安,怕我适应不了。现在他大概有点放心了。驶进两道篱笆门之后,汽车在一座空心砖搭建的小房子前面停了下来。

这里是牧场上的住所,才建成四五年,以前都是住在游牧的牛毛黑帐篷里。小房子两侧是牛栏,后面还有一座比较大的羊圈,空心砖砌墙,彩钢顶,比这人住的房子气派。再往西看,还有三四家这样的小牧房,形成一个草原上的小生活单元。这几家人也都是亲戚。没电,靠太阳能蓄电池。有一口机井,发电机带动潜水泵抽水,各家的女主人再背水回家。住在这小房子里的,老爷子的妹妹、妹夫两口子。他们提醒我当心大黑狗,帮着把旅行包搬进了屋子。还有从老爷子家带来的被褥,在镇上买的米面、蔬菜、水果。牧场上的生活物资,都要这样定期送来。当然,也有物资从牧场运到村上,比如晾干的牛羊粪,宰好的整羊。

这是小屋里,最简单的起居设备。几天里,我旅行包一直扔在榻上的角落,每次从里面拿出洗脸毛巾,都是冻的硬挺挺的。牛粪炉子上一般都是两个铝壶,一个烧开水,一个煮着“大茶”。这种当地人的传统饮料,后面还会介绍。

屋后,一条铁丝网围起的“牧道”通向远方。牧道两侧是草场,用铁丝网划分为若干区块,供牛羊在不同的月份吃草。每一家的屋后,都有一条这样的牧道,通往各自的草场。由于牛群的长期踩踏,牧道变得疙疙瘩瘩。

上面是老爷子和妹夫家的合用草场,风大,草丛飕飕作响地起伏着。牧场房子在远方的山下。藏族牧人习惯区分“阳山”(宁巴)和“阴山”(示巴),就是向阳与背阴的山坡。图中的山属于“阴山”。冬天的阴山一般都有积雪,阳山上的雪很快会晒化,所以很容易区别。

这是老爷子牧场和村落的卫星地图。红色竖线,是老爷子家的牧道。他们的甲苍村在大公路边,要走一条迂回的小路才能到牧场上,相距大概七八公里。牧场后面是一个大湖泊:萨姆查措。措就是湖泊,萨姆查是昔日的部落名,这里的老乡,以前都属于萨姆查部落,我此行,也是在寻访一些当年的部落旧事。这片草原被群山环抱,形成一个直径十几公里的盆地。藏语这里叫“江托滩”,老乡们说海拔米高(我觉得可能在左右),这名字有两种词源的解释:一是“看见野马的地方”,二是“特别冷的地方”。甲苍村最主要的牧场就在这里,此外还有两处游牧地:过完年的二三月份,他们会迁到村子背后的一片“阴山”里面,那里没有水源,牲畜只能吃积雪,据说新下的雪不易融化,牛羊吃了爱闹肚子,但积攒了一冬天的“老雪”,雪粉已经变成了雪粒子,含水量大,可以直接吃。那边的雪吃完了,再迁回这江托滩。盛夏的七八月份,他们会迁徙到西边二十多公里外的山里面。那里海拔更高,草长得晚,适合当夏季牧场。这样算来,甲苍村的畜群,一年里有七八个月住在这江托滩上。

刚安顿下来,老爷子和妹夫要带我逛逛这片草场。这里草长得非常好,干枯的草叶细密厚实,倒伏在地上,像软软的巨毯。如果立起来话,草应该有膝盖高。这里属于沼泽湿地,盛夏时候会变成积水的泥沼,很难走进来。老爷子估计平时也不常在草场上转悠,这次看的很仔细。妹夫——老牧人郭家,和老爷子热烈讨论起来了什么,两人趴到一个土疙瘩草丛边,扯了几根干草放在嘴里嚼着,貌似在回味。老爷子跟我解释:老牧人最近发现,有些上个冬天没吃完的老草,经过上个夏天的沼泽水浸泡,现在已经积累起了一些盐分,羊吃了这种含盐的干草,长膘很快,肉也好吃。说得我好奇,也扯了根草嚼了嚼,似乎有那么点淡淡的咸味儿。两人还在商量,应该是决定什么时候把羊群放到这片草场来。“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有些有经验的老放牧员,专门研究这些的,是队里的宝贝。现在这样的人可不多了……”老爷子满意的看了老妹夫郭家一眼。

还有一片光秃秃的土地,裸露着黑色的沼泽沉积土。高低起伏、疙疙瘩瘩的地上布满了鼠洞。这是高原鼠兔这种小东西造成的,鼠兔吃草,数量多了,能把草原吃得寸草不生。两人观察着,觉得鼠兔的活动范围比去年向北移动了一点。最近这些年,沼泽水面在逐渐变小,所以鼠兔的活动范围变大了。没办法治鼠兔吗?我有点疑问。“可以撒药,以前治的住。现在不行了,草场都分到各家了,你家撒药,他家不撒,还是灭不掉。以前都是集体安排的……”老爷子又梦回了他生产队时代。

江托滩上有几条季节河。其中一条流过老爷子的牧场,叫“乌尼曲”,它摇摇摆摆,在草原上扭出很多身段。据说夏天的时候,河水会满溢出来,和沼泽湿地融为一体。冬天枯水期,河床都是干的。看完草场,三人回到小屋。女主人已经焖好了一锅米饭,熬了一锅烩菜。大家一起吃这顿下午饭。当地人过日子都用农历,跟宗教有关的日子也都是农历的。他们好像十天里有一天“斋戒”,这天上午老爷子都没吃饭,过了中午才肯吃东西。吃过饭,老爷子和妹夫两口子又各拌了一碗糌粑(青稞炒面),嘴里一边念念有词地吟诵着佛经。拌好的糌粑团子就像一团泥巴,都捏成了某种艺术造型。诵经完毕,三人拿着面团子走到屋外,扔到了屋顶上。这是给野生动物吃的,算是向天地间一切有情众生奉献爱心。这个场面我没拍照。之后,老爷子开车回村了,留下我在牧场上,和郭家老两口作伴。

夜幕降临,牛羊归圈。满天星斗笼罩了黑色大地。远处公路上却有连绵的点点汽车灯光,也是有点奇特的景致。一起吃晚饭的,还有邻居家的一个小伙子,旺家。饭后一起看电视,众人一边拿着念珠喃喃诵经,一支转经筒,轮流转上一会儿。我对这生活不算陌生,也会跟着转上一阵子经筒。

这是小伙子旺家的房子。郭家老汉家的屋子太小,床榻也小,挤三个人有点困难。所以我跟旺家去他家的房子睡觉。他家的半大黑狗不凶,我不用太提防。藏人牧民很习惯和客人同睡一床。到牧场之前,老爷子怕我不习惯,还特意解释:以前住帐篷的时候,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睡一起,没啥!在牧场的几天,我都是到旺家屋里睡觉,第二天晚上,床上多了一个女人。旺家汉话不太好,我没好意思问是谁,后来听说,这是他嫂子。后面两天,又多了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是嫂子的儿子。我在旺家家里每天就是睡个觉,吃饭都是跑到郭家老人的房子去。

每天的早饭基本都是拌糌粑(青稞炒面),再煮一碗方便面。好像牧区的大人小孩都爱吃方便面。这次我到牧场上,特意带了一箱子方便面,都用上了。老牧人还教我拌青稞面:怎样做到手和碗都干净。

他们还有一手泡方便面的绝活儿:不用锅碗,直接在塑料袋里把面条泡熟。老牧人又得意的演示了一遍。下面就是泡在袋子里的面条。

每天早上洗脸也好玩。这里用水尽量节省,不用脸盆,都是女主人用塑料水瓢盛上半瓢温水,站在屋外,给我一点点往手里倒,我捧着洗脸,这个动作要做十来次。早知道在牧场上没有用水刮胡子的条件,这次出门之前,我特意买了个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可这里太冷,剃须刀几乎被冻死了,转不动。所以没法刮胡子。老牧人是用一把超大指甲钳一样的刀具,坐着慢慢“剪”胡子。这个飞利浦让我很生气,可后来的了村上、镇上,它就又能转了,关键就是室内温度。

老爷子和妹夫现在养着七八十头牦牛,一百多只羊。这草场规模,养七八百只羊也没问题。但现在牛羊的售价不算高,而且孩子们有在城里上班的,有上学的,人手也不够。按照繁殖率,大概每年能出生二十来个小牛,近四十只小羊。每年卖掉的大牛、大羊,大概也是这个规模。一头牛大概四千元,一只羊七八百元,这样算来,每年卖牲畜大概能收入十万元。但这是两家人共有的草场和畜群,我没问他们怎么分钱。另外,每年夏天剪的羊毛,牛奶做的酥油、曲拉,也可以卖一部分钱,但总量不会太多。牛、羊出生后,大概三四年后能开始生育,七八年后个头长到最大,当地人叫“满口”。但后面几年,长个头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也未必是“满口”之后再卖最赚钱,这有个“边际效益”的问题。如果懒得自己养牛羊,也可以把草场租给乡亲。像老爷子家这片草场,一年的租金大概能到四五万元,也许还要多一点。这和农业地区的家庭承包土地原理相同,但经济收入比农业地区高的多。老爷子对租草场有点意见,他觉得现在年轻人很多变懒了,不想好好过日子,把老祖宗的生活技能丟光了,光想过城里人的舒服日子,又没有城里人谋生的技能,虚度生命;而对租来的草场,承租人一般不太关系,放任牛羊狠吃,会造成草场的衰退。我倒没觉得这是个太严重的问题。说到草场所有权的这些变化,得从“部落”时代开始梳理。现在内地人觉得“部落”是很遥远的事情,简直都是石器时代的事儿了。但在藏族牧区,“部落”的历史简直近的触手可及。在年“民主改革”之前,藏族牧区都是部落时代,一个部落大的几千人,小的几百人,都有自己的草场领地,有世袭的头人家族。我认识的很多老人,青少年时代都是生活在部落里边的,他们亲历了从部落到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再到草场承包到户的整个过程,一代人就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部落时代,草场是部落公有的,牛羊牲畜是家庭私有。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家,牛羊会很多;穷人牛羊少,不够为生的话,要给富人家当佣工。年之后是生产队的计划经济,草场、牛羊都成公有的了,牧民社员靠“工分”分到一些钱和奶、肉产品,另外各家还有少量“自留牛羊”(类似农村地区的自留地)。年代初搞草场承包到户,就变成草场、牛羊都是私有的了,这对那些劳动力少、没有能力放牧的人家,算是一种低保,因为可以把草场租出去,维持个基本的温饱生活。草场承包到户之后,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各家都用铁丝网围栏把自己的草场圈了起来,主要是防止别人家牲畜吃了自家的草。以前不管是部落时代,还是生产队时代,草原上几乎都没有围栏,那时的草原也没有什么“路”的概念,想去哪里,大体上朝那个方向走就可以了。铁丝网围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担心牛羊跑丢了。以前没有铁丝网时,经常发生牛羊走失,然后人到处去找。但铁丝网也有些负面作用,比如有些主人疏于管理,牛羊老关在一个地方吃草,草根都啃掉了,导致草原退化;另外,野驴、黄羊等野生食草动物的迁徙、觅食也会受影响。英木召老爷子也







































消除皮肤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dnrq.com/ekcszd/8070.html

当前时间: